地方发债补空
从中央短期调控目标看,对限购令的执行情况不会放松。进入转折阶段的中国房市,在挤去泡沫的同时,也给地方土地财政问题构成了压力。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合计2066.48亿元,已较上半年同比下降26%的差距有所缩小,同比下降8%。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经过了上半年供需低迷,下半年开始出现转折。但在开发商流动性普遍承压的情况下,全年土地市场遇冷或难以逆转。今年土地出让收入明显下降。
此外,从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掌握的数据看,1至8月,全国供应计划指标安排使用已占全年80%以上,有17个省的指标使用率达到了90%,12个省已将全年的计划指标使用殆尽。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北京第三季度土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上涨成为土地出让金增长的直接原因,而非价格因素。相反,今年北京地价尤其是住宅土地价格一直处于低溢价水平。整体溢价率仅为21%,较去年下降超过25%。
“今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土地出让计划和供应任务很难完成,而地价和成交量及土地出让金比2010年将下降30%。”著名房地产经济学家、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
如何减少土地收入下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冲击,填漏补缺,是留给中国政府的难题。经济学家叶檀指出,中国过去21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靠土地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地方投资公司的实际拥有人,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在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是市场的深度参与者。
叶檀分析,只要目前的体制不变,地方政府是市场参与者,是投资家,是国企赢利的拥有者也是国企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地方政府就会维持目前的资源溢价。在土地溢价下降之后,地方政府将追捧煤矿、有色金属甚至水资源等,能够归地方财政的一切资源都在上涨的范围之内,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逐渐剥离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市场的种种身份,资源价格才能摆脱狂躁,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在没有绝对压力改变现有土地财政体制的前提下,要想让中央的调控目标落实,必须找到缓解地方财政的有效办法。目前中央正在做新的制度尝试。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此前,中国地方政府发债是由中央代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启动,意味着中国正在探索地方政府发债的新模式,有利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稳定和规范的发债渠道,逐步向自主发债模式过渡。
谢国忠表示,推出地方政府发债试点主要是考虑到地方政府流通性比较紧张,而目前银行信贷额度又趋紧,无法给地方政府以足够的贷款。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也表示,该试点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不过谢国忠对地方政府通过自行发债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表示了一些担忧。他说,因为发债筹来的钱不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分配,而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分配,因此资金使用效率不容乐观,并且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