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拐点的到来,将对地方财政产生根本性影响。尽管这一过程的博弈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土地财政依赖到了终须改变的时候。
房市泡沫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归咎于地方政府长期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而如何求解这一病灶,背后面对的问题却十分复杂。在中国房市和房价走向的影响因素中,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不能绕过的一个变量。
在1994年分税制之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是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制度,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并且成为地方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2002年土地主要是“招拍挂“方式出让后,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形成所谓的“土地财政”。这也是中国房市连续10年飞涨背后的最大推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管清友在其微博中对此进行了披露:1989年至2010年的21年间,全国土地成交价款增长了6732倍,而卖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涨幅也超过300倍。
而在近两年中央推出最严厉楼市调控政策之后,直接后果是地方土地出让金缩水,土地财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数据显示,在限购令等楼市调控政策的强压之下,前9月全国住宅楼面价下跌11%。相关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地块楼面地价的下跌对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地方政府来说是致命打击,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正日益贬值。
土地财政焦虑
在限购、限价、限贷、限外等各种楼市限制政策的强压之下,价格上涨不止的房价呈现出从止涨到下跌的市场变化。尽管目前开发商降价幅度仍在较保守范围内,但下行趋势到年末更加明显。这直接影响到当年的地方政府卖地收入。
以出台了加强版限购令的北京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限购令的打压下,上半年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仅为327.2亿元,同比大降48.2%。7月开始,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土地供应数量以及增加非限购的商业用地供应等措施,以提高土地出让金收入。
在总体土地供应量上升和非限购的商业用地供应增加的支撑下,此后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一路上升,前9月已冲至803.29亿元,同比下降7.35%。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日,北京合计82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商业用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达439.2亿元,占比高达53.6%。
北京的情况并非个例,自7月开始,全国各地增加土地供应量和提升商业用地供应比例,在地块成交楼面均价下跌的背景下,期望通过数量和非限购的商业用地出让来提升土地出让金收入。
楼市调控从一线城市迅速蔓延至二三四线城市之后,土地交易市场全面冷却,各级政府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而想办法保住当地的楼市高潮,自然成为不少政府心照不宣的目标,也因此采取了“温柔限购”等各种变通缓解措施。
作为最早实行限购的二线城市,佛山此前就上演了一出楼市限购版的朝令夕改:早上发文表示“放松限购”,刚到深夜则宣布“暂缓执行”。一位住建部官员对媒体称,“别的我们不便发表评论,但佛山市出台这个通知之前,没有和我们知会沟通。”该官员表示,从国务院到住建部一直都是要求地方政府认真落实包括限购在内的各项调控政策,“限购政策不存在放松或退出的问题”。
调控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究竟有多大?从佛山的情况可见一斑。佛山今年前9个月房价上涨幅度超过10%,已经超出了房价控制的预期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中央政策绝对不能放开限购。但若限购政策无限期执行下去,后果也确实让地方政府心有痛处。
公开数据显示,9月,佛山市仅售出2703套商品房,约占前3个月平均成交量的1/3。房子卖不动,连带土地也乏人问津。佛山市南海区区长区邦敏近日表示,“今年南海的土地收益要达到50亿元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这给我很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