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渔村讨海人围涂围出海景房

2011年05月13日 08:45:51来源:温州商报责任编辑:李茜茜字体:【大】【中】【小】
简介:4月27日上午,作为霓屿街道农房集聚改造和瓯江口区域开发的先导性、示范性工程,霓屿街道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霓屿街道统筹城乡相关负责人王震指着施工现场说,围涂造房,以房等人,布袋岙走出了一条农渔村住房集聚建设的新路。

 

  集聚人气,从渔民转变居民

  说起新房子,黄国礼和其他村民一样,一脸的期待。黄国礼算了一本账:过去村民下山建房,一间4层楼的房子,大概要花费30多万元,仅靠讨海维生的,很难造得起新房。而今,宅基地、人口和老房子等一并折算后,基本不用掏钱就能换上一二套新房。按村民的话说,“石头屋变海景房,划算;钢筋混凝土结构,踏实。”

   叶绒央便是造不起新房的山背村村民之一,她一家4口现租住在山脚一间石头屋里。在这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内,除了简单的柴灶和一张桌子、两条长凳外,几乎找不到什么家当了。邻居感叹,如果没有农房集聚改造和宅基地置换,这户低保户恐怕搬不出这低矮的石头屋了。

  62岁的叶绒央老人,膝下仅一女儿和两个外孙,一家4口人靠女儿外出打零工过活。问起新房子,老人含着泪直摇头:“新房我想得很,就是怕没福气住。”虽然山上有一间老屋子,按照宅基地、老屋子和人口等一并折算后,叶绒央老人一家也能置换到一二套新房,但老人担心的是,住进新房子,“要烧煤气,用自来水,费用承担不起”。

  “村里和街道都在想办法,针对特别困难的村民进行一些帮助。”黄国礼说,集聚区的新房子,5年后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实际上,村民除自助外,多余的房子就是一笔财富。此外,20个月后,除了新房子建成,配套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也都不会落下,渔民集聚了,也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渔村的群众来说,从单家独院到多层住宅,还需要村民先从理念上转变。”王震说,从规划上看,集聚区所处的地段正好位于霓屿街道开发的门户位置,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的建设,对集聚人气,推进中心镇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记者手记

    

  “脚踏实地”才有幸福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在洞头霓屿采访时,看到村民的渔具和海边的旧舢板,想起小时候在海边哼过的儿歌。那时候,大人们总说,平安就是福。对于渔民而言,“盼了多年,不用在水上漂了,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才叫幸福。”

  过去,“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是许多讨海人漂泊的生活写照。后来,他们在海岛的山上盖了个屋,晨起出海,日落归山。岸边的小船和屋顶瓦片上密密麻麻的石头,见证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和他们安居乐业的企盼。瓯江口的围涂给小岛带来了更多的平地,从渔船茅棚到石头瓦屋再到多层住宅楼,20个月后,“水上人家”将脚踏实地,从渔民变身为居民。

  但统筹城乡不仅仅是打打桩、盖盖房,除了让村民实现岸上安居,还得海边乐业,生计不愁。

  在这个临海的小渔村里,大多数人靠讨海谋生,有些过年也坚持劳作。紫菜养殖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家户户都有渔网和晒紫菜的竹竿等渔业生产用具。集聚区建渔业用房和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解决了村民的谋生之道。“围涂造地,农房集聚,以房等人,就地谋生。”这正是小岛渔村统筹城乡之路。

  记得有人拆解“幸福”二字,认为“幸”字为“土”和“钱”组成;“福”字有“衣”,有“口”,有“田”。渔民丰衣足食,有房住,有钱花,才能真正幸福。

  在采访结束时,车行灵霓大桥,一路涛声上石坡,水阔天长味更多。想起海子那首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论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