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渔村讨海人围涂围出海景房

2011年05月13日 08:45:51来源:温州商报责任编辑:李茜茜字体:【大】【中】【小】
简介:4月27日上午,作为霓屿街道农房集聚改造和瓯江口区域开发的先导性、示范性工程,霓屿街道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霓屿街道统筹城乡相关负责人王震指着施工现场说,围涂造房,以房等人,布袋岙走出了一条农渔村住房集聚建设的新路。

 

  石头压瓦,避风遮雨到山上

  5月3日,冷空气给霓屿小岛增添了几许冷清。然而,在灵霓大桥附近,布袋岙村口的一处建设工地,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占地27.5亩,计划安置回迁渔民210户的布袋岙新区一期安置房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该项目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将村民建房集中,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布袋岙村的村民就住在小岛的山头上。”王震指着工地不远处,只见石头瓦房错落点缀在小岛的山上。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往前,绵延的青山和零星散落的村落在眼前一一掠过。几名村民在家门口的水井边洗衣服,身后便是那古老的石头屋。

   这个临海的小岛,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影响,祖上留下的房子大多是由石头和泥土堆砌而成,甚至屋顶上的瓦片都用石头压着,以防被风刮跑。“小岛平地不多,为了挡风遮雨,大部分屋子都建在山上。”村民们说,屋子大多是一层或两层结构,低矮潮湿,由于采光不好,有些白天也需要点灯。“有时候风大了,走在路上,担心屋顶上的石头掉下来,看着心惊肉跳的。”

  “这里许多屋子年纪都比我大。”布袋岙村主任黄国礼指着山背村几座老屋子笑着说,当年老一辈为了安全把屋子建在山上,现在为了安全,村民们纷纷搬到山下。如今,布袋岙下辖的自然村,大部分人去屋空,屋外杂草丛生。“从山脚到山上只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徒步需要20分钟左右,老人小孩出行不便且不安全。”

  站在山背村最高处,整个村庄尽收眼底,环顾四周,村子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村民搬下山后,那些破旧的老房子不少空置在山上,长满了苔藓和杂草。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山下的屋子也大多“长不高”,房屋之间依然是“抬头一线天,低头一条路”。

  化零为整,从山上搬到海边

  如何让村民们住上“像城里一样的房子”?如何让村民“脚踏实地”不再“海上漂泊”?如何改善村容村貌?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村主任黄国礼的脑海里。“外面房价高,村民承担不起,而且村民靠渔业维生,离不开大海。如果建个集中的安置小区,不仅可以把闲置的土地置换出来,还可以让村民踏实住上新房子。”

  建设集聚新小区的想法与街道党委的政策和瓯江口区域的围垦规划不谋而合。2009年6月28日,布袋岙村村民们迎来了从山上到海边安居的希望。村民潘老太一早便带着孙子下山来到村口,观看瓯江口区域安置围涂造地工程开工仪式。“现在村里老屋子和土地还没开始征用,政府就考虑到先把房子建好,这下不愁没新房子住了。”

  这个围涂面积634亩的工程,解决了半岛区域移民安置和群众住房困难问题。随后的日子里,布袋岙村开始了集聚新区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顺利地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霓屿街道统筹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下,布袋岙村启动了新区一期工程。这改变了原村民建房分散审批、各自实施的模式,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审批、集中建设的转变。

  和其他地方的农房集聚改造不一样,海岛的村民靠海吃海,渔业用具就是他们的“饭碗”。“新区在设计上,体现了渔村特点,沿街建筑底层将设置渔具用房,为渔村群众生产生活量身打造。”王震介绍说,按照规划,投资近8000万元的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由10栋6层楼的住宅楼组成,建成后可集聚210户村民。“以往渔民散居在小岛山上,集聚后,将化零为整,节省出大量闲置房屋和土地。”王震说,目前集约的土地面积正在统计中,但毋庸置疑的是,渔民从山上搬到海边,不仅住得踏实,而且还能过得殷实。

  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建设是瓯江口项目开发的需要,也是霓屿街道统筹城乡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第一个平台,拉开了霓屿街道实施1个中心区规划的帷幕。“以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为起点的布袋岙中心区建设后会逐步将其他9个村的人口集聚到这里,最终形成1.3万人口高度集聚的小城镇。”站在布袋岙新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王震指着海边一块平整的土地说,那就是海上之城的诞生地。

 

 

评论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