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温商陈志远44岁闯荡迪拜 不炒房也照做商城之王

2010年08月25日 08:56:49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应胜培字体:【大】【中】【小】
简介:在中国民营经济的版图中,浙江民营经济独树一帜,浙商资本特立独行。温商陈志远44岁闯迪拜,不炒房照做商城之王

  在中国民营经济的版图中,浙江民营经济独树一帜,浙商资本特立独行。

  新36条颁布前,以浙商尤其是温商为主的嗅觉灵敏的“游资团队”,炒房、炒煤、炒油、炒小水电站,最后漂洋过海,迪拜炒楼,以至于外界评价浙江的民间资本是炒字当头的“游牧资本”。

  游牧资本虽有可观收益,却踪迹飘忽,难以捏成拳头。不过,逐“水草”而居的浙江民间资本,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新的项目和兴奋点,譬如在迪拜经历了主权债务风波后,温州商人拂去辛酸,挺直身向前看。

  44岁背债只身闯迪拜

  普通的白衬衫,穿布鞋,微胖,浓浓的温州口音——无论打扮还是口音,陈志远都很温州。

  “蜗居”在迪拜老城区Deira,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小屋,他最爱吃的是公司里温州人烧的家乡风味菜。

  “十几年了,都没搬过。这里离几个市场都近。”陈志远说。

  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个貌不惊人、只会几句蹩脚英语的人,在迪拜创办了3座商城,一年销售额高达10亿美元,开拓了一批繁荣的贸易中心。在当地俨然“混”成了明星。

  很多时候,陈志远成了迪拜浙商的代名词。

  作为浙江第一批前往迪拜经商的商人,陈志远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8月的一天,他从温州颠簸到广州,再辗转香港,横跨千山万水抵达迪拜。一下飞机,迎接他的只有大片荒芜的沙漠、刺眼的阳光和40多度高温的热浪。

  在来迪拜之前,陈志远正处于经商的低谷。

  “温州人讲面子,在国外即使再苦再累,也比在家乡强。”陈志远毫不避讳自己的过去。身背四五十万元的债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只身闯荡迪拜,以求能在事业上起死回生。

  那年他44岁,已过不惑。

  “当时身上全部加起来就只有1000美金,这些钱还是找朋友东拼西凑的。”不懂阿拉伯语,不会说英语,一时又找不到赚钱的方法,陈志远决心从最底层做起。

  先是给卖皮鞋的老乡烧饭,不拿工资,对方提供住宿,在客厅里打了个地铺。对于曾经身为厂长的大男人,下厨却让陈志远手足无措。“刚来的时候连蛋汤都不会烧,洗碗的时候经常手上打滑。”

  那时,初中都没读完的陈志远,早上空闲的时候就用复读机学一个小时英语,烧完饭的空闲,就出去摆地摊或者去看各个市场。这样过了大概半年,基本上跑遍了迪拜每个市场。走街串巷中,他四处寻找商机,从最早来迪拜做生意的上海人手里批一些中国货摆地摊,一天能赚几百迪拉姆(阿联酋货币)。

  每天啃一个面包,一天顶着烈日走5个小时的路,他没有一声怨言。“我赚了钱跟别人想法不大一样,我想做大。”就这样,陈志远的地摊越摆规模越大。

 [1] [2] 下一页

 

 

评论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