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温州城市基建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当地政府很希望那些终日在外游走的煤老板、炒房团们能回到家乡,把钱花在刀刃上。
但是,那些看上去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出去的温州商人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
|
“大概9月底到10月初左右,我们会拿出一份比较详细的投融资项目清单,民间对这块期望还是很大的。”温州市发改委副研究员姜洪新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
8月上旬,温州市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集中开了整整一天的会,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在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细则(即国务院7月26日发布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出台后,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来,吸引温州民间资本回归。
据出席会议的姜洪新透露,会上列出了粗略的项目名录,各部门要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分头落实。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温州市政府早就有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拿出一块,让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其中包括目前政府力推的沿海产业带发展、大都市区建设等“五大战略”,这些战略项目总体上进展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缺钱。
姜洪新说,温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仍在起步阶段,公路、轻轨、桥梁、大坝等大项目都需要很多资金,如五岛连桥(七座跨海大桥)、市境内铁路新建改造等,都在考虑引进外来投资,而现在不少已立项工程,就是受制于资金不足而搁浅。
温州市国资委主任蔡永进介绍说,该市788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基本不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可以进一步收缩,尤其是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让出更多空间,以利于民资发挥所长。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建议,温州市政府应从现有大型基建规划中挑选一批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反哺本地实业,支持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36条”还是“新36计”?
最近几个月,即“新36条”及细则出台前后,温州股权运营中心、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已相继挂牌成立,或多或少地显示出温州试图“招安”民间资本的决心。
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董事长黄伟健说,该中心已与温州旅游局签订了合作发展协议,准备成立一只温州旅游发展基金,初期规模达10亿元,以此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迄今为止,除温州乐园等少数景区有民资参与外,温州的旅游产业大都为国有资本的天下。
上述协议签订后,温州市旅游局已将9个招商项目和15个在建项目的资料输入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的项目库中,其中包括总投资50亿元的大罗山东海王城,以及投资20亿元的苍南渔寮雾城旅游(影视)度假区。
“将来我们会依靠金融力量,发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黄伟健说。
近日,首只冠以“温州人”名号、拥有官方背景的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也宣告成立,该基金规模为30亿元,将主要从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兼并重组投资,还有基础设施投资等,它的第一个重点投入方向是正在启动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开发。
温州市政府官员一腔热情,精明的温州商人们却仍有疑虑。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走访部分温州民营企业家,发现他们普遍觉得,“新36条”和几年前的“老36条”相比,核心精神差不多,具体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接受采访时称,今年5月份,他们做了一份涉及当地324家企业和银行(或投资公司)的民间资金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民间资本的投向不甚明确,究竟要往何处去,大家似乎都在观望。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如果政府能真正把推出的政策落实到位,回归乡里的温州民资必将大放光彩。从温州起家的正泰集团,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生产商之一,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只希望"新36条"不会成为"新36计",最终让民间资本"走为上计"。”南存辉说。
温州民资也差钱
2009年,温州民资可谓流年不利,先后在山西煤改、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行动和迪拜房地产泡沫等风波中损失惨重,今年自然希望能寻找到一个新的“安全出口”。温州市政府基建领域大门洞开,本来是一个好机会,但他们发现想要回来,其实并不容易。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温州民资(包括银行存款和市面流动资金)大约7000亿元左右,除去存款准备金、厂商日常生产运营资金外,真正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活钱,相信只有2000亿~3000亿元。这些钱大都在温州以外投资地产、矿山等各类项目,能回流温州本地,投入基建投资的为数还是不多的。
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一位信贷部经理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温州?a href="http://q.stock.sohu.com/cn/601988/index.shtml" target=_blank>中行略鲂糯疃让扛鲈露荚诩跎伲轮菘⑶糠种型猓话忝考抑忻吭滦略鲂糯疃戎挥?0万~500万元,像他所在的支行,每月信贷额度4.8亿元,7月份分行分配的新增信贷额度只有100万元。
“我们这样的支行每个月接受的企业新增贷款申请,往往多达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更多,贷款供需缺口很大。”他说。
大中型商业银行审批贷款“厚此薄彼”的做法,也让很多手头趋紧的民营企业望钱兴叹。
一位在上海投资商业房地产的温州开发商说,他本想购入温州大学城附近一幅住宅用地,由于上海项目资金一时未能回笼,到温州各大银行又求贷无门,无奈只好放弃。
这位开发商说,他注意到“新36条”出台后,温州市政府推出一些基建项目吸引民资,但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动辄数以亿元计,单个温州老板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现金,还真是力不从心。
上述农行信贷经理也承认,现在除了银行认定的优质企业能受到照顾外,其他企业贷款越来越难了。
商业银行放贷增量收紧,让那些得不到照顾的中小企业不得已去找小额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不过,后者虽然不用受制于审批门槛,但自身资金有限,往往一批借款刚还回来入账,马上就会被贷走。
柯秀才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