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个工地就是温州个人合作建房的项目——温州理想佳苑,从2006年11月的拿地,到现在工程仅仅完成了地下部分,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多,这比正常的房产开发时间慢了一年半的时间,而说起理想佳苑开发缓慢,一位参与合作建房的的会员也是颇为无奈。
温州个人合作建房参与者:“没盖起来的时候,真有点后悔,不三不四,不如在外面买套房。”
理想佳苑施工工地的公示墙上显示,理想佳苑的开发商是温州瑞安的正元房开公司,而对于施工期的拖延,正元房开的工作人员也是一脸无奈。“他们(个人合作建房参与者)怀疑造价高,重新预算,耽误时间,一年半。”
与开发商建立信任相比,合作建房遇到更大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从去年7月份理想佳苑重新开工以来,整个工程进展还算顺利,预计到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就要完工了,这眼看要到手的“胜利果实”该按照怎样的游戏规则分配现在变得越来越棘手,因为从一开始,全国首个合作建房的名头就已经注定这个项目是个“异类”,无法按照哪个既有的模式来套用,房子由谁来分?按照怎样的顺序排队?这些首先成为敏感的问题。目前关于分房有多个版本流传。当记者向一位开发商工作人员询问了解上个月理想佳苑分房子的情况时,这位工作人员这样回答。
瑞安市正元房开公司工作人员:“他提前摸文了,是他的行为,我们房开公司不知道,不承担这个责任。”
“摸文”是当地的土话,就是“抓阄”的意思。按照约定说,开发商和温州个人合作建房的组织方——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签订的只是一份代建合同,分房子的事情不归他们管。
瑞安市正元房开公司工作人员:“我们是代建,怎么销售,怎么抽签,由营销协会决定,钱是它的。”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目前商品房建设的管理规定中,并没有对个人合作建房作出说明,因此,这个项目很可能还是要参照其他商品房开发销售模式来执行。这位工作人员对于房子以后的销售问题又给出了另一个说法。
瑞安市正元房开公司工作人员:“(建成后销售?)这个肯定按商品房程序销售,作为房开属于正常销售。”
既然属于商品房的正常销售,那么就意味着从理论上温州每个市民都有选择理想佳苑的机会,如此一来,传闻中合作建房会员在上个月举行的分房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温州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赵智强:“大部分会员拿到了房子,也不能说是分房子,政府要求按房地产股东形式走的,我们股东分配到了。”
赵智强说,上个月的“摸文”也就是抓阄,是他们协会内部的一种类似股东投资分配的一种形式,协会成员分配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的投资回报,对于房子建成后可能还是像其他商品房一样的模式,包括在透明网上公开销售,这一点,他们已经有所准备,并告知之会员。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会员显然对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并不确定,认为这中间存在太多变数。“我感觉说是这么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做,社会上也不是哪个房开的房子都上网,没有的,也有好操作的。”
个人合作建房路在何方?
从最初发起,到如今初具规模,四年过去了,房产公司、合作建房发起人以及参与的个人,他们对于这种新出现的住房建设模式都经历很多,感慨很多,从信心满满,到疑惑重重,面对各种利益诉求,要想平衡协调并不容易,而管理方对它的政策是否足够明朗呢,我们的记者也走访了温州市房管部门。
在温州市房管局,这里的相关人员明确表示,以内部自留房方式取得理想佳苑住房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温州市房管局房屋登记中心副主任吴演义:“现在取消了,没有自留房。”
吴主任说,房开公司的自留房在2009年之前是存在的,当时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房开公司可以预留20%的房子自行销售,期限是三个月。而09年温州市已经取消了这个管理办法,现有的商品房目前在温州只有一种销售方式。
温州市房管局房屋登记中心副主任吴演义:“现在网上公开销售,通过公平、公正、公开这种模式向全社会公开房源,通过摇号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销售。”
温州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商品房的电脑摇号是在房子开盘当天,在公证处以及房管监察大队的监督下进行的,理论上每个温州市民都有机会取得房子,如此说来,作为一块当初从土地市场拍卖得来的土地,又是按照商品房开发模式建起的理想佳苑自然也不例外,如此一来,那些参与温州个人建房的256位会员当初出资为自己造一间房的理想还能实现吗?
温州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赵智强:“一个是你可以自己买回来,当然也可以收益归你,现在预分配就在这。”
自己买回来。意味着理想佳苑进入网上销售后,参与个人合作建房的会员要以市场价买回现在分到手的房子,对于现在温州动则两三万的房价,这显然不是许多会员当初的想法。如果仅仅只是取得投资收益,从结果上看,合作建房也许还算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但显然称不上一种较好解决自住房的创新模式,可以说理想佳苑的会员们目前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事实上,在温州当地论坛上早就有网友提出在目前形势下,个人合作建房前景并不是很乐观,而在记者的采访中,温州、杭州的房产业内人士纷纷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温州房产业内人士:“(个人合作建房)不能解决住房问题,就是大家都来赚钱了。”
浙江公众房网董事长叶宏伟:“对于集资建房,是件专业的事情,风险大,单位集资建房多,和民营的不一样。”
事实上,在记者的采访中,温州个人合作建房的发起人赵智强曾经和我们算过这么一笔账。“(投资90方能获益多少?)当初投资了40-50万,卖到两万以上,总价一两百万。”
作为曾经轰动一时的温州个人合作建房尽管当初的成功拿地让不少人看到了房价降下来的希望,而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抱有“自己买地、成本造价、自己消费”初衷的恐怕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人了。
温州市民:“首先土地都是国家的,没有政府审批不成功。”
温州市民:“政府对它支持就能建起来。”
浙江公众房网董事长叶宏伟:“目前没有成功的先例。”
短短四年时间,温州理想佳苑——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作为一个生在篮子外的鸡蛋,理想佳苑面临着命运的分水岭,也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它究竟会是普通购房者眼中的理想住所还是水中明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