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要圈子也要面子
居住关键词:环境舒适度性价比三口之家
·群体素描·
讲理想重现实
“没赶上分配,也没赶上分房”,似乎成了70年代人群共同的特征。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他们远远达不到五、六十年代出生人群的水平,与八十年代人群相比,又不具备这群人的的潇洒与不拘,处在两者之间的他们,确实显得有些尴尬。
他们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又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这部分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人现在基本都是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具创造力和开拓力的人群,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日益深浓的漂泊感,他们强烈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调查显示,27—35岁的群体,已经成为购房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之中尽管已有人身患“房贷综合症”,但这种“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好生活”,已成为70年代人势不可挡的生活方式。
·置业调查·
为生活方式而买房
不管如何,70年代是纯真加躁动的年代,他们看着《射雕》、《少林寺》、《阿童木》,听着罗大佑、齐秦的歌长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受了更新的文化,比上一代人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强调生活情趣与个性。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却又不甘于平淡,既务实又追求品位。
在买房上,买房子不仅仅只是一种居住,更是某种生活方式。这就形成了70年代人买房的特征:社区环境一定要好,生活配套设施要完善,户型配置合理,不浪费空间;居住氛围好,良好的邻里关系,交通便捷,性价比高,不能太贵,有品位……总而言之,就是要合理化和人性化,品质高而价格合理的房子,成为他们最理想的居住天地。
·居住故事·
掂量钱袋实现居住梦想
(李女士,29岁,银行职员)
李女士今年29岁,6年前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的她一直在成都市一家银行工作,2002年,李女士通过朋友介绍,购买了朋友的朋友位于一环路上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套二房子,居住到现在。说到房子,李女士给记者讲了很多。“我毕业的时候,已经没有所谓的福利分房了。父母也没有能力来为我买房,所以只能租房住。结婚前,考虑到婚后不可能继续租房住,就和我老公拿出两年来辛苦攒下的积蓄,双方父母也赞助了一些,还是不够,又找朋友借了点钱,最后花14万买下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说实话对房子我们都不是很满意,虽然位置还不错,但环境太差,周边太嘈杂,车辆过路的声音在卧室里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总算是有个自己的家了。去年孩子出生后,我和老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新买一套环境好点的房子,实现我们的居住理想。但孩子出生后需要开支的地方比以前更多,父母年纪也大了,我们只觉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沉重起来。
在旁人眼里,我们收入不错,算得上白领阶层,但说到买房子,压力仍然很大。毕竟是二次置业,买房子肯定不能太随便,环境一定要好,交通的便捷也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毕竟每天要上下班,离市区太远不仅交通成本增加,也不方便,还有就是户型必须合理,不能有太多的浪费空间。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希望以后居住的小区能有运动会所,但最重要的还是性价比的问题,去年,我们去看过翡翠城的房子,很不错,但是我们供起来比较难,只能放弃了。今年也看了不少楼盘,目前对花郡和颐和家园比较感兴趣。”
·个案访谈·
70年代人,买房考虑有点多
杨先生(某国有企业总经理,33岁):可能我们这代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又和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样落伍吧。我没有办法象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对时尚敏感,可能因为对房子某方面特别喜欢,就买了。我在买房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对房子我很挑剔,从户型到景观,从交通到配套,甚至停车位和小区种植的植物,我也会一一考虑在内。目前我居住在中海名城,对楼盘的各方面还比较满意,暂时没考虑换房,但经常关注一下,如果要换房的话,象优品道、鹭岛国际社区这类楼盘都在我的考虑之列。
张先生(公务员,27岁):我正在努力存钱,希望能有自己的家。大学毕业快3年了,还是没能力买房子,只能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存钱。我和女朋友准备后年结婚,肯定要在结婚前买到房子,因为经济原因,我们准备先买套80平方米左右的套二房子,环境要好,户型一定不能浪费,如果价格便宜的话,三环外的房子也可以。最害怕的就是房价再继续涨,本来手上钱就不多,要涨得太厉害,买房计划只得再推迟了。
王小姐(个体老板,28岁):从小到大都和父母一起住,住到现在,通过近些年做生意存了些钱,就想买套价格适中的房子。我想,居住环境是肯定要考虑的,去年看了蓝水湾的房子,因为没经验,压根没想过去排号什么的,最后只能望洋兴叹了。今年看过汇融名城、浅水半岛后,觉得这两个楼盘大致还不错,价格应该也不算高,等到开盘时可能会在其中选一套吧。
李先生(中学教师,30岁):大学刚毕业,我就在家人的赞助下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套一居住,那时候才买成5万多,住起来也觉得挺不错。近几年人们的居住观念改变不少,讲居住氛围、讲环境,还要讲物管,身边的人天天说,我也动心了,再说房子确实太小了,现在一个人居住倒没什么,等到结婚了,肯定要换房的,所以去年,我在城东购买了蓝谷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主要是看中那里交通方便,价格适中,升值空间比较大。
杨女士(某公司职员,29岁):结婚前我租房住,结婚后我和老公跟着公公婆婆住。房子真的太贵了,我们就算不吃不喝,也要将近20年才买的起。现在觉得很尴尬,都快30岁了,还没一个自己的家。现在的考虑是如果实在不行,就去买套小户型的二手房吧,总价20万左右的那种,这样还款压力比较小,虽然都说小户型不适合居家,但有套自己的房子,心里总塌实些。
·记者观察·
住房消费“众口难调”
70年代的人,由于学历、收入等综合方面的原因,这个时代出生的人,群体内部差异较大,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居住观念、消费观念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经济收入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使得在住房消费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别墅、洋房、电梯、中式宅院、多层等形态的物业,都是这个时代出生的购房者青睐的对象。在细节和品质上,虽然这个时代出生的购房者在住房消费面前“众口难调”,但是,从消费影响生产这个角度来看,刺激了整个楼市的不断创新。
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热爱生活、热爱自由,对居住品质有较高的渴望,同时,由于正处于事业的冲刺期,他们的生活节奏快,对房子的位置、交通就有更强的要求。他们手上的存款普遍不多,只能选择按揭付款的方式,因此,在购房时,他们会更加考虑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考虑的细节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