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特征 50至80年代不同购房理念

2006年10月13日 13:38:55来源:瑞丽女性网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人民网房产频道

  50年代以享受的名义搬到郊区

  居住关键词:单位宿舍、福利分房、圈子、面子

  ·群体素描·

  买房“不惑”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一个复杂的人群。与年轻一代相比,他们经历要丰富得多,经济条件也优越得多,他们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生活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购买力,需求始终处在旺盛状态。与年长的一代人相比,他们有的已经事业有成,有的尚在苦心经营,但大多数人处于事业初成阶段。相对于5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对住房的总需求较大,购房欲望更强烈。在事关置业这个问题上,上世纪60年代的人,正如“四十而不惑”一样,理性与充足的购买力,不仅维系着成都楼市的繁荣,更在消费层面维系着成都楼市的健康。

  ·置业调查·

  楼市消费中坚力量

  据成都某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在住房消费上表现突出,成为成都楼市的中坚力量。报告显示,在购买“60—80平方米之间”的人群中,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以21.02%的选择率排在第二位;在购买“100~130平方米”的人群中,这一年龄段的占32.17%的比例,也是位列第二;在购买“130~160平方米之间”的人群中,这一年龄段的依然位列第二,它所占的比例达到31.85%;但是到了“160平方米以上”的购房人群中,这一年龄段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9.23%,接近六成。如果从置业经历上看,这一年龄段基本上属于已经购房群体,可以看出这部分人购房大多属于二次置业,在户型选择上基本趋向大户型。

  “四十而不惑”,60年代生人有其独特的购房心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置业上表现得相当理性。他们的事业已经成功,他们即将步入老年,他们买房以享受生活为目的,因此他们追求田园、意境,注重细节、品质,甚至追求奢侈……他们不会轻易受人左右,不随波逐流,不轻信各种广告宣传,购房前反复思量,多方比较、了解行情,对房子、地段、环境的优劣,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一旦选定则果断出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大多集中在离二、三环附近的品质社区,如中华园、银都花园、锦绣花园等等,目前他们最看好的房子是近年来推出的、类似中海国际社区、翡翠城这样的大盘,并且选择的项目逐渐在向近郊延伸。

  ·居住故事·

  闲适是最好的状态

  朱由锋(42岁,成都人,私营企业主):10月7日下午14时,记者在左岸花都的一个私家花园里,见到了朱由锋,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朱由锋一边亲手为记者泡茶,一边开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原来就住在玉林南路13号。“原来的老房子几乎没有品质可言,就两个房间,卫生间、厨房、客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朱由锋告诉记者。在这7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朱由锋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亲也搬过来一起住。“一家三代同住,房子就显得很拥挤了,住不好。”朱由锋回忆过去的居住感受,也是他换房的理由。

  “其实当时买这个房子很偶然,但是在买这个房子之前,为了选房我费尽心思跑断了腿。”说到当初选房子的过程,朱由锋脸上堆满了笑意,每句话每个字里都流露出平和而幸福的味道。“当时生意已经步入正轨,已经有足够的钱换房子,于是我们就开始选房子了。首要的条件就是环境要好,有私家花园,最好是跃层,距离不是问题,只要品质好。”但是朱由锋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看到满意的房子,有些房子满足了这个条件却满足不了那个条件,生性执著的他几次想放弃一些条件先凑合着住,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说服自己。

  “这个房子其实我只看了一次就下定了。”朱由锋笑道,当时是和几个朋友去华阳喝茶,看到路上有个项目在开盘,名字有点好听,几个人就停了车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一看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那种房子。”“和老房子相比,现在的房子真的是没什么好挑剔的了。孩子一间房,我们自己一间房,老人一间房,一家五口住着蛮宽敞的。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都不错,每个房间都能看到花园。花园有两个,里面种的花草树木全是我自己亲手挑选、亲手栽培。小区里自然环境好,树木茂盛,晚上特别安静。”

  在朱由锋看来,闲适是最好的居住状态,他说自己现在住的地方就最能让他感觉到舒朗。

  ·个案访谈·

  为身份换房

  秦军(68年生,成都某报社责任编辑):我换房,一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二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房价涨幅较大,但是又不能不买,拿我的家庭来说,家庭成员都已发生了变化,人多房小,置一份属于自己的新产业,实属应当。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原来的房子租出去又有一笔收益,因此换套理想的住房不会有什么经济压力。

  许云华(66年生,职业经理人):我不是成都本地人,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在成都呆久了,也渐渐喜欢上了成都。所以我在成都买了房子,一套是在翡翠城,妻子和女儿都搬过来了,我们一家就住在那里。另外还买了两套小户型投资,我觉得手上如果有足够的闲钱,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投资房产确实风险相对较小。

  章显鹏(62年生,租车行老板):我是简阳人,来成都打拼的这些年很不容易。经过数年打拼,现在我在成都买了两套房了,很快还要把父母亲接到成都来,让他们享享清福,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既能尽孝,又能满足全家人的享受欲望。

  张忠(66年生,荷花池批发商):我们夫妻俩从浙江来成都做这个生意十几年了,早已融入成都这个城市,但是我们还是很怀念江南水乡的居住感觉,所以我们在天府江南(查看地图)买了一套花园洋房。买这个房子不仅是为了住,也是为了回报多年来一直与我并肩作战的妻子,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的生意不会做得这么顺利。

  姜必先(64年生,外科医生):在忙碌一天之后,更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里能尽情享受一种丰富的“两栖”生活。这个家在单纯的居住功能外,还富有休闲、娱乐的“第二居所”功能,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房子。

  ·记者观察·

  楼市内外皆中流砥柱

  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群是当前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时更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一般来说,他们由于工作和事业所处阶段不同,购房时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对于普通的白领职员和公务员,稳定是最大的主题,在选择住房时,首要考虑的是还贷问题。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家庭月收入1万元实在不敢称为中康。若是一个三口之家,这样的月收入会宽裕得多。因此,回归到置业上,更宽裕的预算让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赡养父母和为子女提供一个更优越的教育成长环境。有些家庭会选择为父母另购一套与自己距离不远的房屋,能够互相照顾。

  此外,在这一年龄层,已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相对较多,处在精英圈层的他们,更注重生活方式,看重圈子,因此他们追求品位、格调和视野,对于他们,购房往往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