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造房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恶作剧的脑筋急转弯:一栋电梯公寓有32层,可有一个人每次只坐到22层,这是为什么?答曰:此人太矮,跳起来最高只能按到22层的电梯按扭。这个脑筋急转弯没有嘲笑身材矮小者的意思,在笑过之余,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假如一个真正的侏儒乘电梯,这样的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不仅对于身材矮小者,假如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一栋房子的楼梯过高,老年人行走起来的尴尬,丝毫不亚于一个侏儒跳起来摸电梯按扭。由此,我们可以衍生出本期话题:房子如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如今,无论是开发商的“叫卖”或是媒体的宣传,都在提倡为生活方式买房子。但是,房子毕竟不是玩具,不能今天萌生创意明天就摆在市面上叫卖。因此,以消费者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造房子也开始个性化起来。
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审美偏向、消费心理等原因,在买房置业的选择上,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即将退出工作舞台享受晚年生活的人而言,追求居住的恬静、健康、方便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追求;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早已是社会及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较好的收入,使他们有能力为追求品质、住得舒服而换房。而目前成都楼市的消费主力,也是以这两个时代出生的人为中坚。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而言,在住房消费面前表现出来的时尚、现代、超前,自然与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人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正因为时代消费观念的差异,消费对于生产的影响,立即呈现在成都楼市的表情之上。摊开报纸广告,神仙树大院宣称是给70年代人造房子,倾城莲花的广告语是“献给经历过60年代的杰出人士”……如此旗帜鲜明地为时代造房子的广告,平生第一次撞击着我们的眼球。
自美国经济学家温德尔·史密斯于1956年正式提出“市场细分”理论以来,根据人的个性化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因此,为时代造房子,在崇尚市场细分化的今天,自然不是惊世骇俗的高论,但却是一个事实。
时代塑造个性,个性影响需求,成都楼市必将在市场细分的影响下,为不同时代的人呈现不同的产品。
·群体素描·
与新中国共沐风雨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饿过肚子,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沐浴过改革春风……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同时经历过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富足。他们,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的他们,在即将或已经卸下时代开拓者的重担之时,即将典藏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置业调查·
85%购房者以养老名义换房
由于特殊的经历,他们对田园生活,尤其是对自然山水,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同时,由于即将步入老年,如何保持身体健康、保持愉悦的心情,平静地度过每一天,成为他们买房置业考虑的主要问题。
记者在本届秋交会现场做随机调查发现,生于上世纪50年代购房者,目前主要住在早期的商品房小区、城东厂区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楼里,还有部分人跟孩子同住。他们对理想居所的要求竟然高度一致:他们当中,85%的人都追求田园生活,渴望亲近自然,他们希望到空气新鲜、污染少的地方去养老;出于对身体的考虑,70%的人不希望居住的楼层太高,小区周边要有康乐中心、老年健身中心等等;90%的人表示,虽然他们不希望打扰子女,各自有相对自由的空间,但是他们仍盼望不要与子女的居所距离太远,便于子女节假日探望;此外,户型面积不需要太大,小区内要有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仿的老年“玩伴”,这样才不至于寂寞;温江、华阳、龙泉、青城山等近郊项目都是他们的置业首选。
·居住故事·
王叔叔的郊区梦
王叔叔是某单位干部,还有几年时间就要退休了。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王叔叔的女儿小王每到节假日就带父亲到近郊旅游、小住。
“郊区就是比城里舒服,山清水秀,空气新鲜,不仅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同时还能陶冶人的情操,调整烦躁的心情,让人放松下来。”出去旅游的次数一多,王叔叔就常常念叨过去下乡时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好,并流露出了对亲山亲水生活的深切留恋。王叔叔认为,社会越来越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已经不适合老年人,女儿需要独立,自己也需过属于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在老伙伴的建议和鼓励下,几经思量,王叔叔决定和几个老伙伴一起分别到郊区去买套小房子,作为自己的养老房。
“既然选择出城买房,当然要求风景好,山清水秀,安静,适合老年人休息和活动。”王叔叔激动地描绘自己的理想之居,“不过,交通要方便,这样周末女儿过来团聚也才方便。”作为女儿,小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养老的房子要有老年医疗中心等配套设施,房子的楼层最好在2—3层,便于老人上下。
于是,综合了女儿的意见,王叔叔开始到处看房。在几乎跑遍了成都近郊数十个楼盘后,王叔叔终于“情投”温江。王叔叔表示,在几个月的看房历程中发现,有的楼盘环境优美,但是户型却比较大,老年人住进去难免会觉得寂寞;有的楼盘户型合适,但是小区周边没有老年人的配套,人气也不够旺。如今选择温江,是因为温江到女儿居住的成都金沙仅仅十分钟车程,同时温江的房地产开发非常迅速,可供选择的楼盘很多,此外,作为花鸟之乡,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浓厚,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今后女儿过来小聚也很便捷,就当周末散散心、放松一下。王叔叔在描绘这样一幅生活美景时,脸上一直保持着和蔼甜蜜的笑容。
·置业访谈·
50年代出生者想买啥房?
唐女士(52年生,已退休):现在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社区很少,到处都是高楼林立的电梯公寓。我们的年纪一天天大了,要是楼层太高,不仅上下不方便,还容易心慌。很多社区楼梯过道还没有防滑措施,老年人下楼的时候很不安全。要是能有开发商专门为老年人打造一些价位合适的社区就好了。
韦女士(56年生,个体户):老年人的确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同年龄的人,兴趣爱好不一样;相反,同一个时代的人,会有很多共同语言。老年人害怕寂寞,而儿女们工作繁忙,因此老年人更需要有自己的伙伴、朋友。作为老年人,应该居住在老年朋友相对较多的社区里,这样可以让生活更丰富一些。
张先生(57年生,公务员):我们这一代人对山水田园生活感情很深,当然很希望能够在晚年过上平静、恬淡的生活,子女能够经常来看看父母就最好了。
苏先生(56年生,数学教师):两个娃娃都已经独立了,我们老两口也快退休了。我们也不想和孩子们住在一起,那样还是不太方便的。退休后我们就回老家去,享受农村单纯的生活,落叶归根嘛。
姜先生(58年生,工厂车间主任):我们这代人不容易,经历了不少苦日子,现在生活总算好过了,应该好生地享受一把。我们这代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观念也不落后。我不希望跟孩子长期住在一起,他们有他们的生活和事业,不应该把他们拖住。我们只要在他们旁边有一套小房子,不远不近地看着他们就行了。
·记者观察·
50年代生人成郊区置业主力
对于上世纪50年代生的人而言,他们已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坷,如今他们已经功成身退。可以说,对于青山绿水的依恋,50年代出生的人比上世纪60—80年代出生的人强烈得多。但是,他们对山水的向往,绝不是等同于农村生活。在见证了国家富强、城市发展的同时,他们渴望拥有既健康、宁静,又能享受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注定了这将是一个细分的市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如何为老年人营造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了诸多房地产开发商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记者的调查和开发商反馈的统计数据来看,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日渐成为郊区置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