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5年12月以后,不断有媒体朋友打来电话,肯定我2005年提出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我对房价问题的预测,并约我谈谈2006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肯定我过去的观点我很欣慰,但谈预测多被我拒绝。因为谈预测是一件十分严肃、科学的事情,过去每次言及预测,我都额角渗汗、牙齿打颤,生怕背上“胡说”、“炒作”之名。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
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影响它的因素和力量十分复杂,虽然大的发展趋势明朗,但要对年度动向和事件进行预测,既需要深厚、全面的相关学科知识,又需要能在思维和视野上把握大势,还需要跟中央高层决策者有些“心灵感应”——所以,预测者从来不是站在“十字”路口,而是“梅花”路口,想走错很容易,想预测对就有点儿“九天揽月”的味道了。
但是,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我的手机受到了鞭炮般的信息“轰炸”——除了祝福,就是让我预测房价,而且强调“连搞房地产的教授都不说话”,就是“不顾学者的道义”、“没有责任感”、“没有胆量”。既然大家“孜孜以求”,我只好牺牲一点儿休息时间,跟大家随便谈谈。
1房地产价格依然上涨,但变得“温顺”些。
估计将以7%为支点,上下波动2个百分点,即5%-9%,低于或接近GDP增长速度,其中以居于5%-7%的可能性为大。这是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各方均可接受的增长速度,也是国家调控成绩的体现。虽然本人未从高层决策者那里嗅得什么信息,但我坚信5%-9%的增幅将是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基本目标。
尽管总有学者主张强行下拉房价,但GDP仍在快速增长,要让房价“反其道而行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是低于5%,如果不是遇到了“非典”这样的极特殊事件,就表明数据有水分了。
2城市土地控制会出现“紧中有松”迹象。
“8·31”大限之前政府虽然集中放了一些地,但大限之后土地市场的管理还是比以前紧的,这对开发市场确实有影响,进而影响着市场供求关系。如果需求不动,要控制房价,只能增加供给才能达到目的,但要增加供给就要放地。
房价再大幅上涨,土地管理部门想置身事外,立个“洁身自好”的牌坊,大众也难答应啊!
3 “政策恐慌期”已经过去,市场逐渐恢复。
不会有2005年那样“排山倒海”的政策出台,但会有一些体现节能、省地意图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出台,如控制套型结构,控制高档商品住房开发,鼓励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开发,推行实名购房制度,限制内部认购,加强对中介市场的管理,出台住房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除了建设部外,这些政策、措施可能涉及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央行和地方政府。虽然“抑制”仍是主调,但不会是唯一的声音,毕竟市场继续观望下去不行。
4对消费需求的引导可能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
放松土地控制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幅度十分有限,控制需求增长特别是住房过度需求将被提上议程。现在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经超过26平方米,如此下去用不了几年小康居住目标就会实现。
住的小不是好事,住的太大也不是好事。别墅生活在中国将永远是异邦情调,不适合国情;住房越开发越大、买了不住等问题再不重视将给未来社会发展埋下隐患,最终咽下这个“苦果”的还是全体人民。不承认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不对,过分倚重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也不行。
5住房保障问题得到重视,货币补助将是大势所趋。
“住房保障”曾一度在政府的词典里消失了,各级政府都津津乐道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成绩。2005年,经济适用房被媒体炒得“臭不可闻”,海内外学术界的无情批判更让政府不得不反思。一个亲民的政府不能不关注民意,再加上控制房价的压力巨大,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兴建经济适用房,并开发或收购廉租房。但也会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索货币化补助问题,这正是我积极倡导的。而且回龙观新楼地面塌陷事件让我更加深信不疑:实物补助或早或晚走投无路,货币补助才是住房保障的发展方向!
6房地产理财观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