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浙江企业纷纷选择设备少、上马快、易流动、投资回收期短的“短平快”投资项目,无疑地产是一个最佳选择。在投资开发初期,许多浙商发现中西部地产由于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很低,就鼓动自己的亲朋好友投资他们开发的地产。于是在这种鼓动下和带动下,又因有利可图,浙江人携带大量资金进入了中西部楼市进行买房投资,获利巨大,并将投资买房变成炒房行为,逐渐演化成“开厂不如盖房,盖房不如买房,买房不如炒房”的浙商向中西部进军的路径与理念。而浙江有数以十万计的投资购房者,以及2000多亿元购房资金,为中西部楼市提供了上升条件。
地方财力的一根稻草
从宏观上讲,浙商的大规模西进,无疑变成了助推器,成为拉动中西部经济成长的一支力量。
从2000年开始,在浙商的开发和带动下,中西部楼市出现了红火的苗头,房价也慢慢爬升,尤其是芜湖、成都、重庆等城市。而2003年是中西部地产市场的重大转折点,中西部的地产遽然飚升,其飚升速度也不亚于长三角,如安徽、江西等中部省市,房价在2003年到2004年均大幅上涨。
中西部的地产遽然飚升带动了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快速增加,受到中西部地方各级政府欢迎,房地产业兴旺,土地的商业价值凸显出来。房地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好处多多,拉动了当地GDP,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改变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就业岗位,这一切都是任何一届地方政府梦寐以求的政绩。有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个行业吸引了众多的社会资金。
更为重要的是,中西部房地产的适时崛起,成为中西部县市政府农业税减免后,地方财力的一根救命稻草。农村的农业税减免后,中西部以前靠农业税支撑的大多县、市政府突然失去了财源,虽然有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但光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实在难以运转,因为转移支付只是农业税减免后的预算内部分,至于预算外部分,地方政府却难以筹措。正当地方政府为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焦急不已时,迅速崛起的地产业及时“填空”,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靠出让土地,不但解决了财政危机,而且有些地方过得比以前还滋润。据调查,一些中西部县级或市级政府拍卖土地,一年就可获得数千万至十多亿元数额不等的巨额预算外收入,而这些收入在一些地方,甚至比财政收入都要多,再加上房地产和建筑业的税收,使得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突然间觉得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手里有了大把可用的钞票。
一把双刃剑
但随着中西部房地产价格飚升,浙商却成了中西部城市老百姓眼中房价飚升的始作俑者,一些地方房价的飚升使得原本就收入不高的中西部城镇居民,陡然间难以承受买房的经济压力。在他们看来,城市房价的上升是浙江商人搞的鬼、惹的祸。实际上,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中西部地产业的迅速上升,的确是浙商西进诱发的,但这只是导火索。中西部地产迅速崛起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西部地产在20年的经济增长后,长期积压的一次性释放,因为此前中西部地产基本上没有上升的迹象与过程,浙商西进只不过诱发了一次性释放,导致房价的迅速上升。
宏观调控后中西部地产的走势如何呢?随着今年三个有关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出台后,东部楼市走低,中西部地产受此影响也出现了相持态势,楼市一改以前的火爆情形,转而不温不火。但相对于东部楼市,中西部还是有上行空间的。首先中西部地产启动时间比较晚,大多在2003年后才开始迅速启动,这比东部普遍晚三至四年。其次,目前从中西部的房价与城镇居民收入比来看,中西部的比大致为三比一到七比一,远比东部的十比一或十五比一要小,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中西部房产还有很大的上行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东部地产尤其是长三角地产的下行,必然导致大量投资于当地楼市的资金退出,而目前中国又缺少有效的资本投资市场,这些大量的闲散资金往什么地方去呢?鉴于西部地产市场的潜力,以及低廉的价格,继续上行的态势,中西部将是这些资金的首选。这既是中西部地产上行的推动力量,又值得各级政府警醒,应防止如东部的地产泡沫再次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浙商西进房地产对中西部来讲可能是把双刃剑。(傅白水作者系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