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住房梯级供需结构问题调查之五-见习记者章剑锋
人均一张床,户均一套房,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样的情况正在自有住房市场里上演。人人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对居住大同思想的诉求空前热烈。
“人均一张床、每人一间房,都是关于全社会平均居住水平的形象说法,”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谢岳来博士9月15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家庭已经独立居住在一套住宅中,居住条件已经比较宽敞,但远未实现人均一间房的自有住房格局。
谢博士介绍说,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人均一间房”,但中国的居住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居者有其屋的大同思想更是遥不可及。
历年来的数据均有表明,房地产市场对于自有住房的需求一直成倍递增。据有关专家与开发商对本报记者的描述,几乎是男女老幼均想在城市里买房子安家,这对于本身薄弱的商品房供应能力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若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将此类需求加以化解,整个房地产市场将不能有效发展下去,住房消费会更混乱无序,保障全民住房更无从谈起。
居者能否有其屋?
“我想要有自己的房子。”23岁的吴炫耀9月16日在深圳对本报记者说。他在学校里就有过要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的想法,工作了五六年,他迫切想要有一套看起来舒服、住起来也舒服的房子,为此近一年间他一直在关注房价的涨跌,并为此拿捏不定。
吴认为,要么有钱就买好一点的,要么没钱就干脆不买。理由是深圳一类城市里的二手房太贵了,地段好一点的无异于商品房价;而租房更是不划算,几千块钱一个月的房租与商品房月供几乎持平,而且居无定所缺少归属感。相比之下,消费商品房更为合理,“趁年轻多赚点钱,早买房早省心也早安定。”
吴炫耀称,与他一样目的明确的年轻人在深圳遍地都是,“都是为了买房子,打拼到三四十岁,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可能就没什么可牵挂了。”
“商品房的供应是极有限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秘书长张元端此前接受记者访问时对此种现象有很大的意见,认为不论是初入社会的学生还是低收入阶层,人人均想在商品房市场里人手一套,这增加了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大家都要买,矛盾就来了,你稍微忍耐一下,矛盾就会缓和。”
张元端呼吁在商品房市场里增加供给,控制需求,并认为这是房地产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亦是永恒的主题。
中国房地产供给根基似乎一开始就偏弱,人本经济学家巫继学9月间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数据即显示,近十年间,尽管中国住宅年平均竣工面积达4.59亿平方米,但到2000年底所解决的人均居住面积尚只能10平方米左右徘徊。
巫教授感慨:“多少无房户、困难户、危房户呼唤住房。三代同堂、两代同床,几对夫妻同室,屋中又搭屋的尴尬至今让人难忘。住房问题是中国城市的一块心病,解决10多亿人口的住房问题,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谢岳来博士分析当前市场的强劲需求由来时称,自1998年以来,住宅供应的增长是非常快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GDP的增长,但中国居民的居住水平还不高,由于当前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不起,有效需求比潜在需求小很多。
谢博士的言外之意即,由于房价的涨幅及供应的有限,未能尽数满足居住需求,因此绝大部分潜在购买力受到压制,成为一种没有转化为现实的虚拟需求,更多时候以一种强烈的无支付能力的购买愿望跻身在市场中,如前所述的吴炫耀一类年轻人即是。
谢博士认为,目前的消费心态是不太合理的,不管高收入低收入,大家都想住大房子、好房子、地段好的房子;为了改善住房条件,不惜牺牲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住房消费上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攀比。
谢同时称,政府有必要给民众更多的信心,培植他们理性与平和的消费心态,“只有相信自己的居住问题能够解决,心里才不会发慌。相反,如果人们担心以后的居住问题会是一个严峻问题,他们就会对拥有住房变得敏感而急切。”
但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周小萍博士此后给出的数据让人怀疑政府是否有能力使民众在居住方面持平和心态。其数据显示,中国2004年住宅竣工面积为3.48亿平方米,增长率约为2.3%。如果按照普通住宅单套面积120平米的标准计算,2004年住房竣工套数为290万套;按2004年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0平方米计,住房竣工套数则为435万套。而我国每年仅城市化运动新增加的城镇人口就近1000万人,因此供应是比较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