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的现状,我市将于本月启动《温州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编制,预计今年底完成。为此,本报特推出“温州公共开放空间系列报道”,邀请相关业内专家和广大市民会诊城市建设难题,探讨未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以积极推进温州城市化建设。
温州曾经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温州的“江南水乡”特色却在弱化。“期待多一点‘绿’,多一些供人们休闲游憩的空间”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
“温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山多水多,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但由于这几年一味的搞城市开发和建设,很多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原先的‘绿’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一些林荫大道没有了或者变成了林荫小道……”不少市民感慨,身边的绿色在减少,城市也愈加显得拥挤,不仅有损城市形象,也影响人们的居住品质。
为改变城市面貌,我市提出“绿满温州”行动,开始大手笔造绿。去年,全市绿化造林13.6万亩,新增森林通道530公里,市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8.5公顷,相当过去6年新增面积总和,人均新增公园绿地超过2平方米。五年来,改建或开建九山公园、三垟湿地公园、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墨池公园、沿江滨水公园等各大城市公园。今年,市区还将新增绿地面积1000公顷,启动大罗山森林公园建设,并同步建设7个城市森林公园、8个城市山体公园改造。
“造绿行动确实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绿色,很多边边角角都铺上了草坪种上了绿树;用于遮羞的围墙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绿色长廊;还建了不少城市公园,供市民休闲游玩……”不过,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认为,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林总规划师认为,城市的绿化建设要从全局来考虑,突出重点区域,如确定一些市级、区级的绿道,并结合城市独有的气质和文化特色重点打造,成为代表温州的一张绿色名片。此外,在绿色植物的选种方面也需因地制宜,不同道路选用的树种也要有所不同,如市区机场大道、瓯海大道之类的迎宾大道,应选用层次简单、线条明朗的具有迎宾气质的树种;而供市民游玩闲逛的河滨道路,则可选用层次相对丰富的树种,以给人悠闲的感觉。
“绿化改造需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视觉上的效果,给使用者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市园林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在平时的绿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去考虑水景的搭配、绿化的美观,却很少去考虑行人怎样走路,车辆怎样停泊。这样只会最终导致绿化成为一个花架子———有绿色无绿荫,有树木不遮阳,有花草不降温。
“实际上,我们有些地方并不是没有绿化,不少道路的绿化带还很宽,乔木、灌木错落有致,可行人头顶上没什么可遮挡的。尤其是一些广场、公园、街道边的休闲座椅,公交站头等位置,一到夏天没有树木遮挡,确实很晒很‘尴尬’”。市民小王说,像市区九山湖边的林荫大道给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城市底蕴,这样的林荫大道应该延续和加强。
“在城市公园、广场的打造上同样要遵循人的需求,我们在建造大型休闲广场的同时,更应将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基层和微观层面,这样的空间可以供市民和邻里交往,市民可以随时出入,更能体现城市的宽容性和交往性。”林总规划师坦言,温州市区尤其是主城区可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太少,而500米步行半径内可达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古城街巷、河滨水系以及城市边角地等建造小游园、园林庭院等,扩大城区绿地面积。
一地产人士表示,有些城市为保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在土地出让时就会要求开发商预留一定比例建设公共空间,打造成可供附近居民游玩的绿地、广场以及运动场所,真正实现把公共空间放在百姓的家门口,这对于温州很有借鉴意义。
“建绿重要,护绿同样不容忽视。一阵风一样的植树造林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在建绿的同时还要考虑后期的维护、管理等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绿色长驻温州。”公务员陈先生说道。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