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国家对宏观调控力度逐步加大,金融部门相继加强了对包括地产商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限贷行为,中瑞的资金压力随之而来。
温州市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李石泉分析认为,中瑞财团如果诞生在2002年或2003年,肯定会成功运作起来。中瑞财团的探索模式在温州本地引起很大的关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是,错过了好的时机。
三度面对质疑
其实,中瑞财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市场各方的争议和质疑中成长。
2004年6月16日,温州市首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宣告诞生。其9位股东均来自于所属行业的龙头企业,由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国光地产、泰力实业、星际实业、新雅投资、耀华电器、远洋眼镜9家民营企业组成。
成立初期,中瑞财团便向外界宣称,财团可以调动百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正是这根导火索,引发了媒体对其是否有能力调动百亿资金的质疑。
“对中瑞财团的争议,从成立初期就有,主要是围绕运作100亿的资金展开的。一种看法认为他们整合可以达到,另一种看法则是他们没有实力达到,可能依靠地产的炒作来达到目的。”一位温州民营企业家说。他认为,中瑞财团成立初期过于高调,应该先做后说,才不至于受到多方关注以致陷入目前的被动局面。
“我不认为这是高调。成立初期,相关部门都支持我们,这是事实。银监局之所以关注,是因为舆论针对我们调动100亿资金说法的质疑,事实上,我们的说法是将来中瑞财团能够做到项目的规模达到100亿,而不是能调动100亿资金。正是媒体的这种观点,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质疑,王振滔向记者解释。
中瑞财团诞生10天之后,有关中瑞财团正在申办建华银行的事情见诸于报端。如果说对中瑞财团的第一次质疑来自媒体,那么第二次质疑则发于金融机构。由于当时宣称进军金融业已被银监会关注的中瑞财团,这一举动无疑再次让金融业机构勒紧钱袋,从而引起了银行的质疑和谨慎。
相关一家银行负责信贷的人士说,如果不是频频在媒体曝光,也许各银行对他们的信贷根本不会那么严格。毕竟这些股东企业信誉都很好。但这么一来,上级银行的一句“谨慎”的命令,下面的银行就只能收紧。即使我们相信中瑞财团,也是无能为力,不能解决他们的资金需求。
这只是迹象之一。2004年10月31日,中瑞财团聘请的CEO离职,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企业的人员流动也是正常的,我不明白市场为什么总是关注我们?”面对记者,中瑞财团董事、远洋眼镜董事长叶子建说,CEO的离职成为那段时间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我们双方总需要有个适应、沟通和了解的过程,如果双方都觉得不合适,离职是正常的。
但无论如何,这些被动的局面都是中瑞财团未曾料到的。
政府难题
欠款问题虽被曝光,中瑞财团操作的“中瑞·曼哈顿”项目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政府在处理中瑞欠款问题上,正陷入两难境地。”温州市政府一位人士说。据悉,温州市政府目前已允许中瑞财团按已经支付的资金,和所对应的土地价值正常启动。也就是说,允许中瑞财团在支付7.4亿的土地上进行施工。
“而未支付款项的地块,中瑞财团仍有优先使用权,政府会给他们进行保留。”上述人士说。如果政府放纵中瑞财团的欠款行为,将会破坏温州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反之,如果政府现在因欠款而收回土地的话,最终,在经济上遭受较大损失的将是政府本身。
温州市国土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目前,温州市的土地价格已经远远低于中瑞财团竞标时的土地价格,如果政府选择收回“中瑞·曼哈顿”项目的土地重新竞拍的话,至少会损失几个亿。
政府的另一个难题是,如果收回土地重新拍卖的话,还将面临补偿纠纷。“举例来说,原来土地的成交价是15.3亿,可能对造船厂的补偿是5亿,而政府如果收回重新拍卖的话,如果卖到10亿,那么原来过高的补偿政府是否收回?假设拍到20亿,政府还会不会增加补偿都很难说,但这都是政府必须考虑的。”
王振滔对记者说,现在政府、银监会对中瑞财团是支持、鼓励的。温州市领导、银监会对中瑞支持较大,政府希望中瑞带好头,从温州市“百项千亿工程”中选择适合的项目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