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系教授贺灿飞指出,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很高的条件,如高端的资源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处理人才、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等。我国大多数城市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时,即使暂时吸引了一些总部入驻,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总部经济。
他同时表示,对总部经济的影响不应过度渲染,它只是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不可能成为主导,现在国内有不少城市政府高估了总部经济的效应和作用。并且,企业总部与工厂车间相比,迁移速度更快,这势必使许多依赖“总部经济”发展的城市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发展总部经济,城市应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
2004总部经济(北京)嘉年会(图片来源:参考消息/国际地产周刊)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内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城市,也大多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大多是“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拓展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
事实上,各地区位特征、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也应有所差异。贺灿飞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主要依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可以推动,但不应强求。政府的角色是改善总部产业的发展环境,出台系统的总部产业政策,监督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总部经济成为“地产经济”的炒作等。
他提出,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应依据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等级和发展目标。一定层级的城市发展相应于等级的总部经济。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就要放眼全国,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的总部都要大力聚集;上海定位于“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就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活动;而低一层次的城市,就必须从“省会意识”“本土意识”出发,发展一些“驻地经济”。
二是城市的比较优势。包括交通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劳动力素质优势、信息优势、创新优势以及体制优势、特殊政策优势等。要瞄准产业对象,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制定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如通讯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所以选址北京,是因为与政府打交道比较方便;IT业跨国公司则看好北京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而北京的劣势正是上海的优势。上海周边各省市经济发达、企业密集、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这正是制造业公司的基础。同时,上海的金融条件也明显优于北京,拥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三大金融市场。
■名词解释:总部经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