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住交会一路风光的景象在2004年“移师”房价一路大涨的上海后,突然让业内有了些索然无味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一届的住交会在规模和档次上缩了水,事实上,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住交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人气上都堪称是史无前例。不仅参会企业和参会人数突破新高,就连门票也涨到了创历史的2000元。近20个主题论坛,数百个地产奖项,让诸位开发商和媒体记者们在整个住交会期间每天都是“忙与盲”——忙着赶场,却显得很是盲目。
热热闹闹的几天下来,有业内人士不禁戏言,这样的一场地产盛宴上,重要的已经不再是交流,而是“掺和”了。而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眼中,住交会已经彻底地成为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地产狂欢派对。没有了深入实际的探讨,有的只是秀场和奖杯。
其实,早在此前一届的深圳住交会上,越来越多的作秀成分、“赶大集”似的参与形式,已经让一些敏感的地产人开始感到“消化不良”了。而这届上海住交会有过之而不及的局面,更是让这些人士“食之无味”起来。
一位自称天津房博士的网民曾经在这届住交会开幕之前,发出了“住交会—下一根鸡肋?”的质疑。这位可能就职于天津某房地产公司的房博士,不仅把住交会比做了一年一度的“大名利场”,更是称其为很多地产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尴尬。
赶场论坛,乱!在记者有幸参与的这届住交会上,这样的尴尬的确是处处可见。思想交流的舞台再次沦为了一个大秀场,民工开幕式、被哄抢的苹果墙、电影发布会、叫卖“大腕”……秀得人是眼花缭乱。
而数十个论坛被密密麻麻地直接安排在了展馆里,这不仅让记者晕了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也让屈指可数的几个京城地产大腕们更像赶场似的匆忙地奔走其中。参观者的人数众多,记者们的蜂拥而至,几乎让所有的分论坛都混成了一团。大腕们的演讲、发言听不清,有时就连嘉宾们坐的主席上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连个大腕人影也看不到。
混乱的场面自然是让诸位京城地产大腕们的交流大打折扣,以至于后来,包括记者在内的不少媒体同行们都选择直接上网看直播算了。对于记者来说,身在北京地产媒体中的好处之一就是,平日里还不时有机会与这些京城大腕们面对面,所以这次看不到也就罢了。只是苦了那些想借着住交会一睹他们风采的外地同行们,别说采访,连远远看一眼都成了奢侈。
而一直对住交会赞赏有佳的潘石屹也不得不坦率地表示,住交会的论坛一直没有办好。大概是被去年住交会上论坛“挤”在一起的架势吓着了,潘石屹主动建议主办方找一些更好的场所做论坛,比如饭店、国际会议中心。而今年的住交会能否接受潘总的建议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租借其他场地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频繁领奖,累!而另一个尴尬莫过于“多如牛毛”的各大奖项了。当然,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有点夸张,但这届住交会上规模盛大且名目繁多的颁奖仪式的确是让参与者印象深刻。有同行在会后做了一个统计,这一届的住交会一共颁发了227个奖项,这个数字可以说是让所有行业的颁奖礼都不得不甘拜下风。
当然,这200多个奖项自然不会是发给200多个人的。一家公司、一位人物连获了几项奖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于是,在颁奖仪式上,就经常可以看到某公司的领导来回几次上台领奖。这样的领奖方式刚开始也是让领导们觉得挺风光,可一多了还是有点招架不住。就算来回跑上跑下的不累,就是捧着奖杯也累啊。结果,就变成了公司获奖,员工代领,一场盛大的颁奖大会最终演变成了可笑的“代表大会”。
而像任志强、冯仑、潘石屹这样的逢奖必得的地产大腕们,更是已经到了麻木的地步。因为实在是像潘石屹说的那样,“我们不烦,大家也看烦了啊”。他甚至建议大家干脆一起去做评委,大有从此退出领奖台的味道。但没有了这些明星地产大腕的住交会榜单,又能吸引多少人的目光呢?
昂贵的门票、盛大的排场、泛泛的内容,让连续办了6年的住交会“做大”却未“做强”。特别是“移师”上海后,姑且不提上海本身的地缘优势,这里的展馆面积也够大,虽然组委会第一次没能把它全部装满。
而从种种迹象来看,把住交会发展成为亚太最大规模的地产博览会也是早晚的事。长此以往,还真是有些担心会出现“会将不会”的后果,但愿这一味地向大发展的住交会,不要成为变“酸”了的“地产奥斯卡”。
地博会:没有票房的“岁末地产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