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资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严格把关的同时,外资银行的房贷也是一路下滑。据《财经时报》报导,具有台资背景的华一银行行长江天锡对《财经时报》记者透露:我们的房贷已经比年初下降了七成。不仅个人房贷在下跌,企业开发贷款也在下跌。江天锡还表示:“我们并不关心房价的走势,我们只希望交易量能上涨。上半年出台了那么多的打压政策,谁知道下半年还会不会继续?还会出台什么新的政策?房市的走势究竟怎么样,我们心里都没有底,外资银行一直对房贷十分谨慎,现在不得不更加谨慎,这也是房贷数额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房地产信托融资门槛已经提高。
9月初,银监会发出212号文件《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该文件规定:新发行的房地产信托必须同时满足“四证”齐全、自有资金超过35%以及开发企业必须具备二级以上开发资质三项要求。银监会在《通知》指出,截至5月已有部分到期信托计划未能到期清算,其中股票类信托占比11%,房地产信托占比高达61%。该通知发出后,意味着房地产信托融资对房地产的风险已经十分警惕,房地产信托的门槛已经大大提高。
第三,房地产外商投资无非是杯水车薪。
据媒体报导,目前外商对房地产投资的条件越来越高,对合作项目状况、收益分成要求日益苛刻,如对住宅的年回报率要求,一般都在20%以上。再加中国还没有相关政策鼓励境外的基金对华地产投资,内地房地产市场也不是那么规范,出于风险考虑,外商对投资房地产业顾虑重重。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以来,外资在房地产业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4年1-11月,我国房地产投资利用外资180.69亿元,仅占到总资金来源的1.26%。这对开发商融资来说,房地产外商投资无疑是杯水车薪。
最后,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银行融资渠道卡紧,房地产信托门槛提高,外商投资杯水车薪,上市融资、债券融资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另想他法——他们或眼睛向内,内部“高息集资”,美其名曰“职工福利”;或目光朝外,饥不择食,扑向了“高利贷”。在这些向内“高息集资”,或外借“高利贷”者中,不光有那些中小企业,也不乏那些名声响当当的龙头企业,上榜的品牌企业。
内部“高息集资”毕竟额度有限,大量的自然还得有求于“高利贷”。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有供应,在房地产开发商对“高利贷”如饥如渴之中,原先主要做证券拆借业务的中介,于是纷纷转做房地产资金拆借了。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资金拆借的年利率也开始从普遍的12%,一路攀升到20%,直至到30%……
收益自然是与风险对称的,与高收益相伴的自然是高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个最基本的道理。面对开发商对资金饮鸩止渴式的渴望,无论是资金提供者,还是做拆借业务的中介,都开始有了一种脊背发冷的感觉。对于那些无论多高利率也会一口应承下来的开发商,资金出借者不得不犹豫了,他们或拒绝出借,或要求开发商有足够的抵押。有做拆借业务的中介人士告诉我说,虽然在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目前市场上的房价仅仅只是打了9折,或9.5折。但是,开发商向资金出借者融资抵押房产的估价值,现在基本上已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左右了。
依赖“高利贷”的支撑,在一片憧憬之中,开发商们好不容易屏到了房地产市场传统意义上的“金九银十”。然而,让长三角地区开发商们大失所望的是,“金九银十”却是“非金非银”,既没有迎来期待中成交量明显回升的“闪光”,也没有迎来房价触底反弹的“亮点”。
上海楼市素有“中国楼市风向标”之称。10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9月份,有15个城市房价比上月(环比)有所降低,其中上海房价下降了1.2%,降幅最大。这是继8月份之后,上海再次成为全国房价环比降幅最大的城市。
统计数据是枯燥乏味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有时统计数据往往不及具体案例更有说服力、更有可信度。那么,具体案例又是如何的呢?
在调查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和人员之后,新闻媒体对上海“金九银十”的楼市是这样报导的:《上海楼市“观望气氛浓厚” 下降通道已然形成》、《沪楼市火爆昙花一现 不“跌到位”难成交》、《看跌成惯性思维 民心泡软上海楼市景气》、《价值规律暗中微笑 灵魂出窍的上海房市终将崩盘》、《楼市继续降温 开发商死扛房价购房者依然观望》、《今年上海空置房达千万平米接近1997年顶峰》……
上海是这样,杭州、南京、温州等长三角地区的这些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情况,基本上也差不多。楼市“供不应求”的供求关系完全逆转了,过去是排上几天几夜的队,绕来绕去地托关系,还抢不到一个购房的“号子”,购房者不光要向售楼小姐陪上笑脸,还得奉上口红、香水,甚至于万元手机。而现在则轮到售楼小姐向购房者陪笑脸,轮到开发商向购房者赠送东西了,从送物业管理费,送海外旅游,送钻戒,送汽车,送飞机,到直接的降价打折,无理由退房,保价销售,……有开发商感叹,促销手段是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但收效就是不大,购房者仍然冷眼旁观。
当“金九银十”并未出现开发商们预料中的“回暖景象”时,开发商们这才开始真正焦急了。因为,一旦当“高利贷”还款期限逼近,而他们的销售依然没有起色,资金仍然不能回笼的话。那么,接下来,顺利成章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房子就只能以对折左右的价格抵押给资金出借者了。
“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迫不得已只能打“降价之牌”了。一旦“降价之牌”开始打出,那么,可以预料的是,开发商降价血拼的序幕也就开始慢慢地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