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发商先借高利贷后降房价的背后

2005年11月02日 11:08:37来源: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房价上涨”与“房价下跌”,对于开发商来说,自然是冰火两重天。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最乐意听到的,自然是“只涨不跌”的预测和解读。更何况,他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这种“只涨不跌”的预测和解读,最终是会心想事成的,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有着他们的切身经历和体验——

  在2003年6月13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基础上,央行和银监会于2004年又接连不断地采取了许多措施——3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月份提高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五一”期间暂时停贷,“五一”后对房贷提高门槛,封杀炒房团批量按揭,对投资性购房和高档别墅实行限制执行商业贷款利率和降低贷款成数,内部对违规放贷进行清查,央行一次次发出防范风险的警告,6月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10月28日晚央行宣布从10月29日起加息,……

  然而,2004年央行和银监会的所有这些行动,在许多开发商的记忆中,似乎只是让他们短暂地心惊肉跳了一下,房地产市场短暂平静了一阵之后,在他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最终的结果,是2004年底和2005年初,房价开始疯狂地报复性反弹。

  正因为有了去年房价在宏观调控大背景下“先抑后扬”的经历,在这场房价涨跌走趋的大争论中,许多开发商最终一边倒地确信,“无论如何调控,房价必将稳步上涨”。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许多开发商终于丧失了风险意识,在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甚至到了房价拐点走势已经十分明显之际,他们依旧迷恋过去楼市那种牛气直冲云霄的场境,寄厚望于房地产市场短暂“冰冻”后的“回暖”,因此,面对购房者的观望,他们宁愿选择借“高利贷”的方式去拼命“捂盘”,也不愿忍痛割肉,降低房价去迎合购房者的需求。

  宁借“高利贷”,而不愿“降价”。开发商们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试想想看,如果房价最终能够实现“只涨不跌”,那么,融资时的利息支出(即便是借“高利贷”的利息支出),较降价而造成的暴利损失,自然会小得多。两者相权,计较利弊,开发商自然是愿意选择“走融资之路”,而舍弃“打降价之牌”了。

  形势比人强迫于无奈打起降价牌

  房地产新政后,由于投机者离场,投资者歇手,自住购房者持币观望,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自然也就步入了低谷。没有成交量也就没有了销售收入,这意味着开发商的现金流随时有可能断裂。

  企业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或资不抵债,或难以为继。现金流的断裂,对开发商的杀伤力自然是致命的。此时,开发商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融资借贷或降价促销,以求现金流不至于断裂。然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房价只涨不跌”信念的支配下,许多开发商是宁愿选择走“融资之路”,也不愿打“降价之牌”的。可惜的是,对于开发商来说,此时再想走“融资之路”,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首先,银行融资渠道已经明显卡紧。

  2005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集中表现在6大方面,其中,第一是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第二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报告指出: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有资金很少。有统计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

  基于对风险的考虑,在《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出台前,商业银行针对房地产企业的大额授信,其实就已经基本停止。据媒体披露,上海的农行、建行、交行等银行均表示,只愿意对年度销量排名前50强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而且,即使在授信额度内的发贷,银行也对相关的房企采取很多限制性条款,在抵押、担保等方面要求严格。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