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5中国住交会风云再起 历览房产往事烟云

2005年10月19日 12:47:59来源:中国房地产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王石辞去总经理职务后,万科经历了至少三次大的行业环境的变迁:住房贷款上的紧缩政策,土地领域的“8·31”大限,以及从今年春天出招的宏观调控。虽然这是所有地产商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万科保持了洗牌格局下的行业老大地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而且在重要的长三角地区通过与南都股权合作交易充实了土地储备,从而巩固了行业地位。

  后王石时代的万科近年取得的成绩,为那些领导人的名气甚至比公司名气都更大的地产企业树立了榜样。但是即使模范如万科,几天前深圳的17英里项目也出现了售楼处被砸毁的负面新闻。

  在王石从风云榜上消失的同一年,风云榜上出现了几个新的面孔,比如绿城集团的宋卫平,西安高科的段先念,上海世茂的许荣茂等。这些公司实力雄厚,低调异常,远不及SOHO的老潘,以及今典的张宝全,但是后者却一同落榜。排名上的新旧刷新证明,名气大过自己的公司并非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首富地产梦

  2001年的中国住交会“房地产著名品牌”榜中,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希望集团。尽管这是希望集团和刘永好第一次登上中国房地产的荣誉榜,但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对这两个名字陌生。

  成功上榜“房地产著名品牌”,意味着这个国产饲料行业的老大从此在房地产界也占据了重要一席。

  随着国家取消福利分房政策的落实及行业特性及与国际逐步接轨,国家也将住宅产业作为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住宅业所占人们支出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谁能把握好机会谁就能获得相应的巨大回报。”刘永好说。

  1997年,希望集团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其时,正是中国房地产的低谷时期。低位入市,“抓住从谷底攀升的时机”,刘永好的做法令人联想起了另一位首富——香港的李嘉诚。上个世纪60年代末,李嘉诚抓住的正是香港地产危机逆市而上的机遇。

  1997年7月,希望集团投资开发的“锦官新城”在四川成都开盘,这个成都少有的高档社区,伴随着“最适合居住的城市”的理念,开盘三天即创造了1.4亿元的销售奇迹。同年,希望集团还拿到了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相毗邻的一块黄金宝地,上海世纪全景台花园开始运作。

  自此之后,刘永好开始全面出击,先后在大连、上海、成都等地跑马圈地。

  如果说1997年是刘永好把握时机的一年,那么2001年就是时机成熟的一年。这一年,刘永好将房地产业重心移到了上海等华东地区。刘表示,将投入25亿~30亿元到房地产中去,加上原来锦官新城的16亿投资,刘永好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总额将超过50亿元。如果按照《福布斯》对刘永好83亿总资产的估价计算,这一投资力度令人惊讶。

  同年,刘永好跻身“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希望集团的战略转型,并非只是个案。“三外企业”(外行、外地企业和外来资金)掘金房地产已经蔚然成风。本土IT业老大联想集团成立融科智地,并表示要将房地产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肉制品企业雨润集团近几年也在华东“攻城略地”。

  从大规模进军到登榜“房地产著名品牌”,希望集团仅仅用了4年时间,首富的实力毋庸置疑。“高投入、高回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性质就决定了首富愿意做地产梦,并且好梦易圆。

  顺驰奇迹

  当3年前天津“小子”顺驰第一次参评“住交会”即连中三元时,人们惊讶的表情在记忆中还没有完全褪色,今天的顺驰俨然已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国化布局和扩张,不断地刷新年销售额,与其说顺驰是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匹黑马,不如说它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是孙宏斌在住交会上放出的豪言壮语都成为了现实。

  2002年第四届住交会上,孙发表演讲“品牌没有那么重要”,现实中年轻的顺驰迅速超越了众多老品牌。2003年第五届住交会上,孙放言“2004年销售额超过100亿”,有迹象表明他的确做到了。

  其实,孙宏斌的豪言壮语并非空穴来风。2002年,当大家还把顺驰看成一家天津房地产公司时,顺驰已经悄悄地从首创手中接过了林溪项目,在首都北京布下了棋子。

  从2003年7月到12月8日竞得北京大兴地块,不到5个月,顺驰在全国相继圈地逾百万平米。被称作“世纪第一拍”的北京大兴黄村地块拍卖中,顺驰以9.05亿元天价竞得,一时间震动了整个中国地产界。顺驰的全国化战略从此旗帜鲜明。

  顺驰圈的几乎无一例外是城市近郊的土地,在外界看来,这种做法和孙宏斌在住交会上的言论一样属于“头脑发热”。但随着土地紧缩政策的出台,土地“招拍挂”的全面推行,土地的价值在叫价中一次一次攀升,当时觉得贵的地,很快就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

  同时,快速操作手法使顺驰在拿地之后迅速能获得销售回款。新任董事长汪浩将这种模式定义为“戴尔模式”:地产零库存模式,用少量的资金去发展。

  “2004年,在全国的销售回款100亿元已经铁板钉钉,而且120亿元可能也没有问题。”2004年住交会上孙宏斌说这句话时底气十足。

  从1984年至2003年,万科历经20载才发展到了年销售回款约60亿左右的规模,而起步于1994年的顺驰,要在它10周岁的最后一年里,走过两个万科的路。这一年,华北、北京、长三角、中南四大片区发展的网被拉开。日前,顺驰总部设在北京的办公室开始运转,此举被外界看作是顺驰转型全国化的标志。

  联想到2004年第6届住交会上,孙宏斌豪情万丈的预言“明年销售额将是200亿元”,奇迹是否将再一次出现?我们拭目以待。(张杰王芳洁)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