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新政“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的调控作用下,房价一旦掉头向下,投机购房者、投资购房者难免要逃之夭夭了。而对于自住购房者来说,“房价止涨转跌”无疑是等于撤走了“逼迫在他们身后的那把尖刀”。自住购房者的购房行为自然会日趋理性,并且会开始重新审视按揭贷款的购房行为。
按揭贷款购房行为毕竟是一种超前消费行为,而超前消费是要付出代价的。
前些年鼓励超前消费的那则故事,所谓一个中国老太太与一位美国老太太的比较,很有点蛊惑人心的作用——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中国老太太感慨地说:“我终于攒够买房子的钱了!”而美国老太太则说:“我终于还清了贷款买房子的钱,但我在房子里已经住了50年。”
乍一看,美国老太太多聪明,中国老太太多蠢呀。但只要仔细想想,其实并不尽然——美国老太太死后留下的是一幢风烛残年的旧房子,从经济价值看只剩残值了,而中国老太太留下的则是一幢新房子,今后可以用上50年。如果从及时行乐的角度看,美国老太太毫无疑问是聪明的。可从积累财富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聪明的是中国老太太;这里的关键是在于,“贷款消费”与“贷款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现在常说,我们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来说,毫无疑问,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按劳分配”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如果我们将工资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一部分“积蓄”起来,到银行去存款或作其他方面的投资,那么,此时我们的“积蓄”也就转化成了“资本”,我们也就凭借这个“资本”取得了“按劳分配”外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资本性收入。贷款投资的性质,从本质上讲,其实也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资本性收入,这是因为贷款投资的收益一般来说总是要大于贷款的利息,因此,贷款投资只要投资得当,同样是有利于贷款者财富的增长的。
毫无疑问的是,工薪阶层如果想要富裕,在一般情况下,多种收入来源肯定要比单一收入来源好得多,所以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富裕,勤俭节约是必须的,节约下来的钱应该是去作投资,争取有第二渠道、甚至第三渠道收入来源。而如果我们一旦采取了按揭贷款的方式购房,那么,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月去银行“还本付息”。而这个“息”,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将我们通过“按劳分配”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重新分配给了人家,转作了人家的资本性收入(这一点同贷款投资是完全不同的,人家是从贷款投资收益中,分一部分投资收益去作利息,而余下的投资收益则归自己)。试想想看,人家是多种收入来源,而你是单一的收入来源,而且这单一的收入来源中,你还要分出一部分去给人家。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富者益富,穷者益穷。这也是西方国家许多资本家鼓励别人贷款消费,而自己却乐意于节俭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弄清了“贷款消费”与“贷款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我们就会知道,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中,其实聪明的是“中国老太太”,而蠢的是“美国老太太”。虽然说,适当的负债可以视作现代社会观念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超前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过度的负债必然会成为负债人沉重的负担,必将造成负债人今后生活水平的明显下降,甚至直接威胁到负债人家庭资产的安全。经历了这一轮房价由涨转跌的房地产市场风暴的洗礼,不难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耳闻目睹或自己切身的体会中学到市场经济的知识,认识到市场的内在规律。可以相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心理终将逐步成熟起来,居民购房的心理也必将日趋理性,那种不计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见房就买的疯狂劲儿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总结
由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在上海等房地产热点城市已经相当巨大,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潜力现在其实已经不大。在上海等房地产热点城市,由于房价早已超越于绝大多数人真实购买力之上,所以,一旦当房价掉头向下,投机购房者投资购房者逃之夭夭之际,自住购房者的购房消费心理也终将随之成熟起来,那种不计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疯狂购房的行为已经不可能重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各商业银行虽然有意对房贷实行松绑,但心想事成的可能性,应当说已经不会太大。换言之,上海各商业银行此番松绑房贷的行为,对目前上海楼市步入下降通道的走势,也不大可能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