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一语惊人,称银行可抗房产贷款抵押品跌40%。这相比此前刘明康先生所说可抵抗房价下降50%退了一大步,但这样的说法仍然是不慎重的,对风险过于乐观。
房地产是投资品种,房地产抵押品出现40%的下跌,基本可以说明房地产市场出现崩溃现象,此时必然会导致房地产抵押品更大幅下挫,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价格跌到零,资不抵债,从而引爆债务危机。到那时,信用市场必然冻结,甚至企业债、优质证券都无法发行,资产价格难以启动,一直在低谷徘徊。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向我们两次预演了房地产泡沫崩溃后的信用冻结惨状。
确实,我国房地产信贷资产占总体贷款比例不高,目前我国银行体系房地产信贷资产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9.8%,但实体经济与房地产相关的抵押贷款、以及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贷款比比皆是,据一份统计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如刘先生所说,10.7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中80%是银行贷款,房地产贷款余额10.4万亿,一旦房地产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抵押物失去价值,房贷风险与地方债风险会如双子星座连袂而来,因为两者通过土地财政与地方投资,密切地捆绑在一起。中国的房地产相关资产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绝不应小视。
中国不会发生美国式的次贷危机,因为金融衍生品相对不发达,正如儿童不会得老年病,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周期不同而已。“其它创新如集合信托与房地产贷款余额之比仅为4%左右,风险特征相对简单”,风险特征简单不等于没有风险,反而会一步到位地构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相同的方式在各银行蔓延,并通过银行坏帐等计提加以体现。
在银行上市之前,坏帐以再贷款等方式由民众承担成本,现在,银行上市了,投资者成为买单人。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结果是上市银行不断融资,估值进入历史低谷仍未企稳,投资者避之惟恐不及。如果银行真的没有风险,就不会两年疯狂地融资发债近万亿,这显然是银监会对风险未雨绸缪,说明对未来可能爆发的风险心知肚明。此时,在银行风险还未彻底缓解时,绝口不提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亏损与贡献,不公平。
设想极端的例子,股债双底情况延续,银行次级债与股市再融资被拒绝,投资者拒绝买单,银行又该到哪里去找廉价资金呢?是否重用再贷款手段?
刘先生认为,房地产贷款安全还表现在,从房地产贷款具体结构看,目前约98%的个人按揭贷款“贷款房价比(LTV)”低于80%,按揭贷款平均“偿债收入比”为33%,超过1/2的按揭贷款和开发贷款都是在2009年二季度房价重新高企之前发放的,开发贷款的平均押品比例也达到189%,即使房地产抵押品重度压力测试下跌40%,覆盖率仍高于国际通行的110%标准。
贷款房价比在市场急速下行时波动,当房价节节下降时,贷款房价比将迅速恶化,最后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一些业主选择放弃还债,让银行充当房东。2008年房价下跌,媒体披露深圳出现过停止缴纳按揭贷款的小高峰,最后靠货币宽松和房价上行才得以解决。
至于按揭贷款的平均偿债收入比为33%,实在是过于健康,看来“房奴”完全是子虚乌有。每个按揭购房的人都清楚,在房地产稳定时,个人按揭被视为银行的最佳资产,审批手续非常松弛。购房时,与开发商合作的银行急于完成贷款手续,此时,购房者的收入填写基本是按照贷款来倒推,收入证明形同虚设,就像二手房的阴阳合同一样,已经是市场潜规则。不料,监管部门居然以此为据,证明中国房地产贷款风险不高,这根本不是专业问题,而是常识问题。
如果偿债收入比为33%,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健康,说明购房者的收入非常之高,还有什么必要调控房地产,控制按揭贷款呢?
中国确实不会出现地方债与房地产贷款的崩溃,但理由不是基于刘先生所说的银行压力测试,而是基于中国7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银行存款,3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以及国有企业可以变卖的诸多资源,这都是财富数十年积累所致,才能让我们禁受住冲击。笔者支持房地产调控,支持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但同样觉得,应该对承担转型成本的人,公道些,再公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