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各地传来了楼市低迷的消息:北京十一前六天住宅成交总量为866套,同比下跌了近10%,环比下跌了62%。广州市一手住宅七天网签541套,同比成交量暴跌74.22%。杭州主城区商品房七天共成交255套,同比去年的352套少卖了近100套。昆明七天新房成交量仅为191套,环比下跌了60%左右……各一线城市几乎都陷入了3年来最低迷的状态。面对如此局面,新华社日前“四季度房价或将深度回调”更让人对楼市前景增加了几分猜测。死扛的开始惴惴不安,淡定的不免胡思乱想,本来的决断开始茫然,本来的底气开始涣散。四季度楼市忐忑开局。
最忐忑的是一线的开发商。从潘石屹的“开发商还没有死。穿单衣服的先死了,开发商还穿着棉衣呢”,到任志强回应“很快就只剩裤衩了”。这其中虽有不少的矫情,却依然露出了他们的不安。再加上一些名企被疯传的资金链岌岌可危,开发商不管之前的“降价”是怎样的虚晃一枪,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换届在即,一些地方政府还愿意豁出一切去死撑楼市吗?面对社会上对高房价的强烈不满,谁还能出手救市?这两年虽然腰身粗壮了不少,但如果救市的希望真的幻灭,死扛会不会促成速死?如果真的降价,面临的一堆棘手问题又如何解决?开发商实际上开始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理挣扎,说忐忑可能是轻了。
政府的忐忑同样不轻。当然不能任由房价疯狂上涨,可房地产身上又附着着一系列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理想的状态是房价滞涨而成交量不减,但这样的理想在这俩月的市场面前遭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情绪需要安抚,地方财政需要保证,城市化进程需要推进,历史欠债需要解决,真是左右为难。十一七天的成交无疑加重了这种忐忑:这样的成交量还会更低吗?这样的成交量还能维持多久?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眼前是愈加低迷的成交量,耳边是开发商不停的“过不下去了”的撒娇,面对的还有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如何才能找到万全之策?政府面临着决断和智慧的考验。
专家的忐忑摆在了桌面上:有人说房价将下跌50%;有人说CPI这么高,房价不涨就是跌了;有人说房价的牛市已经走到了尽头,该让开发商多哭一会儿;有人说让开发商“以价换量”的想法太天真……刚需们的忐忑是剜心割肉的:不买吧怕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买吧又怕房价真的大幅下跌,付出去的可是多年的辛劳积攒,出不出手就真的没了着落……
其实,从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房产调控措施,包括限购、提高借贷成本、征收房产税等多种手段,市场却反应迟缓,直到最近房价才开始停止上涨态势,并出现松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8月份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6个,持平的有30个,与7月份相比,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明显增多。房地产开始慢慢地走到十字路口,如何抉择正一步步向房地产的相关各方逼近。于是,今年的四季度成了关键,忐忑成为必然。
但四季度真的会给出一个答案,让忐忑的心放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