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保障房的口径中包括了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廉租房。但真正能够拉低市场房价的是什么,在不同的地区,似乎也有不同定位。
在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看来,实质对商品住房市场有冲击作用的只有公租房,这种房源是通过对中等和中高收入群体——潜在客户的分流来达到降价的作用。
保障房的其他类型中,“动迁房是个面向特定群体的割裂的系统,谈不上保障作用;经适房本身的供应对象与商品住房是重合的,其供应会挤占商品房用地,导致商品房供应减少,越建越托市。”陈杰说。
不过,本报调查的情况是,上海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一些在市区有老房子的居民,由于人均住房面积和可支配收入合格,而被列入到保障范畴。但他们所拥有的老房子地段好,一旦获拆迁货币补偿或出售,即可持币入市成为普通商品房市场的消费群体。
市场的自我调节市场的参与主体在保障房大量入市前夜,同样做出了自我调整。
一些曾以大量中小套型公寓建设为主的大型开发商如万科都在向商业地产大踏步转型,而像绿地这样的国企更是凭借天然的优势进入保障房市场,以弥补产品受到的冲击。
更多的开发商采取打造差异化产品甚至豪宅,从产品定位上来与政策保障住房分清边界。而一些土储稀缺的中小型开发商,有的采用囤地捂盘的方式来将项目捂热,在价格上与保障房拉开差距。
比如东渡国际在上海青浦的项目青筑,2008年这个号称融入了青花瓷文化的项目开动,2010年初曾对外宣称单价万元以内,但到了2011年7月,该项目网上报价已经接近2万元。而浦东星河湾虽然与上海老牌动迁房项目锦博苑仅一河之隔,但通过打磨品质和出色营销,目前单价是后者的两倍以上。
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说,市场主体会自我调节,以避免和政策房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