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保障房新闻频出。 6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并讲话。6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是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各地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面开工。
与之相联的另一则新闻是,住建部5月10日下发的《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要求,20个工作日内,已确定年度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地方政府,应公布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等相关信息。结果截至最后一天(6月9日),只有少数城市公布了相关信息。
众所周知,今年全国新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是中央一再强调的“死任务”。然而,各地的执行进程引起了中央的担忧。数据表明,今年前5个月,全国保障房开工率只有34%左右。多数城市没能按时公布信息,反映出他们还在纠结,估计是数据难看,“拿不出手”。
实事求是地讲,今年面临的难度,确实远超去年。首先,指标大幅度提高,去年全国计划新开工580万套,今年提至1000万套。其次,随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今年2月以来,全国楼市明显降温,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滑。与之相伴的是,土地出让金亦出现萎缩,1-5月,128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比去年同期下滑5%,其中住宅用地下滑14%;一线城市下滑更加明显。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一般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70%,这必然影响到地方收入。
1000万套保障房,既需要钱,又需要地,相较而言,资金缺口更大。按住建部的测算,中央投入约1300亿元,地方政府须配套3700亿元,社会机构投资8000亿元。这其中,中央拨款不存在问题,地方资金捉襟见肘,社会融资面临难题。今年社会融资有两难:一是信贷紧缩,虽然国家要求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向保障房项目倾斜,但由于总体信贷额度偏紧,正所谓“大河没水小河干”;二是保障房投资建设运营的机制、体制尚不健全,阻碍了社会资金进入。
尽管如此,1000万套指标完成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央在地方政府屁股后面不停地“抽鞭子”,且以“约谈、问责”等相警告,地方政府会动脑筋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工程质量。近期屡有报道,一些城市的保障房项目已沦为“豆腐渣”工程。如广西住建厅督查组共随机抽查了2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结果发现存在建筑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住建部已高度重视并采取行动,6月8日住建部召开“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电视电话会议”,承认质量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表示将对地方保障房进行检查,同时将保障房质量纳入地方任务考核当中。李克强副总理亦强调:保障房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当然,中央也有必要适度理解地方的难处,抓紧完善住房保障的运作机制、体制,加大对社会机构参与保障房的政策优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