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
中国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要求,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是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各地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面开工。目前,包括北京、深圳等地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保障房是否是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法宝?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1、土地供应总量是固定的,用于保障房的多了,用于商品房的必然减少;
2、房价的症结在于地方财政,不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房价就是打不开的死结;
3、如果将调控进行到底,资金链条首先断裂的可能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
话题一 保障房能否降低房价?辽沈晚报:1000万套保障房11月末必须开工,规模如此庞大的保障房投入市场之后,能否解决当前房价过高的问题?
许小年:现在房价过高就是供需失衡的反映,而房地产的瓶颈制约因素又是政府垄断的土地供应。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决定当期房价的不是当期的供给和需求,而是预期的供给和需求。“18亿亩红线”已在社会上牢牢地建立了土地稀缺从而房产稀缺的预期,干预房地产的18般兵器(“国十条”和“新八条”)又大大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期开发规模随着销售额的萎缩而减少,势必引起未来供应量的下降,调控政策强化而不是削弱了供应短缺的预期,增加而不是减少了房价上涨的压力。
保障房是否可以增加供给,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保障房本身就问题重重。盖房的土地在哪里?资金在哪里?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谁负责提供?有无足够的建筑施工能力?怎样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房建成后如何分配?市民是否愿意去住?
即使保障房顺利建成,商品房价格也不会因此下降。这是因为保障房主要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能够分流的中端和高端需求有限。由于“18亿亩红线”的硬性约束,土地供应总量是固定的,用于保障房的多了,用于商品房的必然减少。
话题二 房价的症结在地方财政?辽沈晚报:除了供需关系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房价,当前房价的症结在哪里?
许小年:除了土地,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货币政策。因加息步伐落后于通货膨胀,实际利率长期为负,通胀预期抬头,购买实物资产的需求持续旺盛。在“买比不买强”、“晚买不如早买”的心理驱使下,假证明、假离婚、个人购买转为公司购买等手法流行,严厉的行政手段也无法压制坚挺的当期需求,房价并未出现显著回落。
如果政府下决心将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是否能够改变市场的预期?也许可以,但问题是调控能否进行到底?前几次楼市调控,一旦政策松动,价格立即报复性反弹。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在控制通胀的总体方向下,政府愿意牺牲一两个百分点的GDP,以求房价的下降。但是地方财政可能成为新的掣肘因素。
房价的症结在于地方财政,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房价中约40%到60%为地价和各种费税,也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不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房价就是打不开的死结。
有人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财权过分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地方不得不另辟财源,土地财政应运而生。这个分析看上去有道理,但并不准确,地方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长过快。
话题三 调控后资金链断了咋办?辽沈晚报:宏观调控政策继续进行下去存在难度,那么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的途径在哪里?
许小年:房地产调控令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如果将调控进行到底,资金链条首先断裂的可能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那时怎么办?如果沿着行政干预的思路走不下去了,房地产市场的希望又在哪里?
和金融业一样,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和开放。具体而言,开放土地一级市场,增加土地供应,平抑地价和房价,彻底改变土地和房屋越来越稀缺的预期。土地的市场配置将消除土地财政,为了平衡地方预算,需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不在中央和地方财权的划分,而在政府职能的准确界定,以及公众对财政和税收的监督。政府应弱化其经济功能和投资功能,裁减冗员,削减政府消费,将有限的税收收入集中在公共服务和民生上,民生项目包括了保障房的建设。换句话说,财政改革重在节流,而不是开源。
人物简介:许小年1953年出生,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自1999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还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曾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有评论说,他看似惊人的言论之下,隐藏着经济学家的独立精神和最朴实的市场经济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