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城市房价持续上涨而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际,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则《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颁布出台。这一细则,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多大影响?对购房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有银行、房地产界、学者和普通百姓,听取反应。
关于首付
政策细则:自6月1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
学者陶冬(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首付款区别对待,照顾了中低收入群体。但首付款设为20%至30%,对炒房者的投机购房,仍形不成有力打击。
国有商业银行一负责人:国家政策面首次提出“区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把过去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过快的购房需求。而对购买低于90平方米的住房,仍执行首付款20%比例,充分考虑到了中低收入群众的购房需求。
学者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中低收入者是个好消息。但这一政策应进一步划分档次,充分细化,比如9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实行首付款30%,120平方米以上可再提到四成,甚至是五成以上。
购房者高先生(北京丽阳四季(论坛户型)楼盘业主):两年前买的97平方米房子,首付款20%要11万元。如果按照30%首付款则要17万元,我就支付不起了。但实行区别对待很有好处,这有利于调整消费心态,不一定都紧盯大房子。
关于90平方米
政策细则: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筑总面积的7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建设部批准;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年居住用地总量的70%。
房产咨询商王正宇(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90平方米的住房将成为一道“分水岭”,这是《意见》中最关键的一条措施,它直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开发商沈大强(北京锦绣花园投资公司董事长):我举双手赞成这一政策,这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盲目追求大户型不符合中国土地紧缺的国情,按人均30平方米计算,90平方米的住房在城市中足够用。
开发商阎少华(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对“90平方米住房”进行划线,我有不同意见,这对市场发展没有好处,有了这个框框,很难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要限制过度消费,可采取别的措施,比如对不同面积的住宅征收不同比例的契税等。
学者易宪容: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给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带来了希望,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绝不能落空。
购房者江崇科(刚毕业的研究生):现在房子又大又贵,北京四环以内的房子很少在每平方米7000元以下。四环以外石景山区有个叫远洋山水(论坛像册户型样板间视频)的楼盘,均价也在每平方米7000元以上。这对我们刚毕业工作的人群,造成很大压力。
关于打击投机
政策细则:自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房产咨询商王正宇:这是一个打击投机性购房的有力措施。目前执行的政策是2年以上转手交易,就免征营业税,提高到5年,大大加重了投机性购房成本。
开发商阎少华:5年内转手交易需交纳全额营业税,这确实可以限制炒房行为。不过,我担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住宅的合理流动。
学者易宪容:现在各大城市的投机性购房十分严重,我觉得这项政策力度仍不够,建议征收高比例的“个人交易所得税”。
购房者张晓梅(北京瑞丽江畔(论坛像册户型)楼盘业主):我是2004年买的期房,总房款55万元,本想出手卖掉,但今后要交纳营业税,成本大约增加3万元,肯定不好卖了。
关于闲置土地
政策细则: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不得发放贷款;超过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国有商业银行一负责人:为抑制开发商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严格房地产信贷条件,切中了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制定更加细化、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
开发商沈大强:项目资本金比例低了,有可能形成金融风险。不过,只要开发商能够对土地进行渐进式的开发,而不是长期闲置或倒卖土地,就应当认为是合理的。可采取公开土地保有量信息的方式,增加房地产市场透明度。
学者易宪容:政策能否执行,关键看执行力度。现在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商的信息检查不过来,一些政策无法落实。
关于同奖惩挂钩
政策细则: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城市,要予以通报批评。
学者陶冬:把房地产调控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很有新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离不开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如何,是这次政策能否收到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