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 温州人没有怨言

2006年04月03日 16:41:02 来源:温州都市报 查看评论

  前几天,搜房网上一条关于温州人的新闻列在了排行榜的头条。虽然在前年(或者更早时候)楼市闹猛的时候关于温州人新闻经常上各家房地产报纸杂志的头条,可是这回这条新闻还是老套话题:关于炒房。

  我们搜索了近期一些媒体的报道,关于温州人炒房的报道有了一些质的变化。在公众视觉看来,现在楼市中的温州人不再是引领房产投资的风向标,而成了后市可能“死灰复燃”的提防者。于是,“温州炒房团另辟炒房新路径”、“警惕温州人‘炒’风再起”、“温州炒房团炒房新秘笈”的标题不绝于眼。

  实际上,在楼市高潮的时候,关于欢不欢迎温州投资客的争议就一直不断。很多人否认资本的无区域性和投资的趋利性一面,一些地方设置了许多人为的制度障碍,比如温州户口不让办银行按揭贷款等等。很多人把当地房价上涨的原因归咎于温州人,责怪短平快套现投机,责怪温州人分切走了当地有限(房源)资源,造成了供应紧张的假象。

  在此,我们无需像当年辩护温州投资者一样发问,1000亿的资金散落全国,能换得怎样的效应;我们也无须评价究竟是温州人钻了政策的漏洞,还是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做法究竟允不允许。假设所有关于温州炒房团的报道(包括坊间流言)都是真的,那么按照搜房网(很多国内其他媒体)的说法,温州的炒房团如果一直还在行动,那么温州人是不是也该为去年上海商品房住宅价格涨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负责任。由此推及全国,温州人该不该为去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回落负责。温州人是不是该为全国房价的回落受勋呢?(任志强曾提出应为温州购房团发“英雄”奖章)而从投资者个人的角度说,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去年国八条出台前,温州人单单在上海的房产投资额大约在250亿—400亿之间。如果这笔投资没有及时套现和转移的话,那么这些人也将是房地产投资最痛苦的人群。但是没有怨言,投资就是要承担风险。然而对于温州投资者来说的不公平在于:获利时,谩骂一片;失落时,鸦雀无声。

  也只有在楼市冷静下来时,才能把一个区域集体的行为看得清楚。温州人既不是房价上涨的罪魁,同时也一样承受着楼市落潮时,缴付的昂贵学费。

  尽管有经济学家质疑,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法制完善的市场,缺乏充分有序的竞争,商品房的价格来自垄断定价。这种通过种种非市场的和非竞争性的方式大牟其利的炒房行为,市场的合理性又在哪里?但是,因为政府管理不善或者存在漏洞,而导致房地产投资预期的暴利存在,却又不让投资资本(温州人)进入,那么对“温州炒房团”的干预就是政府生病让市场来吃药。法律不禁止就是自由,只要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又有什么不可为之呢?同样,我们判断不当得利的前提是,风险和收益是否成正比。在2005年宏观调控之后,温州人一些异地投资被套,温州人减少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信号已经分明摆明了一个现实,温州人在房地产投资上面没有一赚到底,没有内部消息,更加没有不正当竞争得利可以凭借的资源。温州人仍然接受着市场的调控,接受普遍的市场规律。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去年开始的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整肃看成是对于这个行业“堵漏”、规范的行为,空间越来越小,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正在增加,手握热钱的温州人,需要与时俱进地考虑新的投资去向或者改变房地产投资的思路(因为机会永远存在)。而对于变化的市场仍然不善变的人(当然包括温州人),那么就只能接受市场的惩罚。

  所以,对于近日一来温采访的国字媒体关于温州人炒楼(‘炒’字带太明显的贬义)话题的发问,我们的回答是,还炒楼!?这句话不是冲着温州人房地产投资去的,而是为着市场而去的。

[编辑: 章魁波]
关键词:
转发到:温网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