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勾地”勾出的话题

2006年03月17日 16:01:04来源:温州都市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勾地”政策居然成了陈凯歌。和前段时间“馒头血案”舆论倒向胡戈一方相似,这个目前正在酝酿中的“勾地”政策得到了业界广泛的批评声。一个广受争议政策,尤其值得我们玩味。

  这次“批勾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其一:草率论。政策出台是应景之举(诱因是去年开始各地陆续出现土地流拍现象),缺乏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其二:差异论。和政策“舶来”地香港不同,“我们内地现行土地供给制度与学者的意愿完全不同,从出发点、收益分配到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关系远远不同”。(任志强语)其三:经验论。内地房地产政策制定对香港过多的路径依赖。从以往政策移植的经验看,其实并不是很成功,这次同样可疑。

  实际上,一个政策出台的背后总是带有针对性和趋利性考虑的一面。宏观调控政策作为一剂重药,使得房地产产业链整体受到影响在所难免。但是,土地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必须要得到保证和维护的。所以,坊间关于“勾地”政策出台背景的揣测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我们现时土地招拍挂政策以及收入归于地方财政,在土地,这个由国家垄断的一级市场上,出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与房开商的博弈的现象。为了增加收入,地方政府会争取更大的空间,而游走在政策的上限;利益的驱使,又使在土地招拍挂过程中可能出现“权利寻租”的灰色交易。“勾地”除了进一步确保土地能够成交,实际上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弱化,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同样,因为要面对的是整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提高成交量,投地的市场化有利于土地市场的透明和规范。从宏观上看,“勾地”不失为当前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有利于大局的稳定。

  这样看来“批勾”之声是善意的提醒和改进,对于具体安排内地的“勾地”政策具有建设性的作用。而我们考虑的是,如果政策施行,还是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值得商榷。

  如何加强对地方“勾地”的监管。对于屡投屡流标的土地,地方政府必然要在“勾地”时作出让价。同样,由于任内政绩(财政收入是很重要一块)压力,会为了吸引招商引资或者短期财政增长,而“放价”。反之,过于严厉的地价底价形成制度又会使开发商觉得利润空间缺失,失去吸引力。据了解,自去年9月以来,香港就曾连续出现四个月的“零勾地”,政府后来以“八折勾地价”救市,仍然未果。议价市场效应就是,买方会不断探价格的底线,从而可能导致又一个观望。买跌了是资产流失,买高了和招拍挂一样“流标”。“勾地”的卖房价格形成标准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和明确,在政策执行前明朗尤显重要。

  如何规范和严格执行“拿地”规则。从去年各地屡屡出现的“流标”反映出,开发商对于房地产市场预期正在回落。开发商拿地也是一种投资,追涨心理是普遍现象。而一旦市场回落,预期利润的减少以及融资成本的增加,“弃标”和“违约”现象就开始出现了。在利好市场下,由于土地款基本能在约定时间内偿还,使得各地对于土地款追收危机处理和应对措施准备不足。出现个别土地款拖欠的现象,这些“挂帐”使得财政收入无法兑现,影响了城市的市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进程。我们认为,无论是继续实行招拍挂还是新的“勾地”制度,最重要是先严密土地出让制度,严格执行游戏规则。在新的游戏规则出来前,该清的清,该洗的牌重新洗过。这才是,当前一些存在土地问题地区的当务之急。

  背景资料所谓“勾地”是指土地在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单位或个人对感兴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意向并出价,在政府认可其出价后,再行挂牌、招标、拍卖的交易方式。□叶浩寄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