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产商在宏观调控中消失,而另外一些却正在进行激进地部署。2006年地产行业的面孔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
供职于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的张先生,近日的工作空前忙碌。除了应付日常的工作事务,他每天都要负责接听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记者的电话,解答关于“武汉地产商退市”的问题。
事情缘起于2006年2月中旬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公布的2005年全市房地产年检报告。报告中显示,2005年,武汉市共有184家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参加年检,这意味着有将近200家房地产公司正式退出武汉市场。
虽然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并非与外界猜测完全一致,但还是引发了业内关于新政下房地产商退市的大讨论。有业内专家认为,对于区域性极强的房地产行业来讲,各地区正在进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行业重新洗牌时间已被大大提前”的说法得到了业内人士一致认同。
二线城市激流勇进
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武汉市对于开发商资质的年检期限在每年的4月至9月份。而对于开发公司来讲,能否顺利通过年检,是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存在的前提。记者从武汉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往年没有参加年检的企业一般每年不超过100家,2005年的数量在历史上创下了新高。
但据其工作人员透露,事实上,武汉的地产业发展整体还是相对平稳的。“不要只看退出的数量,2005年全市进行登记的要求入市的企业也达到了190多家,因此整体来讲,总量持平,并且稳中有升。”
该工作人员同时向记者透露,去年1~4季度武汉重点区域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从2921.9元/平方米上涨到3561.06元/平方米,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武汉市房产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市商品住宅空置面积达108.6万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4.5%,该市待售房屋已增至约9.1万套。
但另据统计,武汉楼市在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降温,出现了价、量双降的局面。市场遇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开发商积极逃离地产业。
武汉地产业的表现是否具有新政下地产行业的普遍代表性?
同属于二线开发城市的成都,由于地处西部,除了局部有动荡外,整体波动较小,入市商明显多于退市者。
原融创集团西南地区总经理李战洪介绍,成都的地产企业去年整体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特点,行业淘汰现象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洗牌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
深谙成都市场的李战洪介绍,虽然2005年也曾出现6月份整月只售出一套房的现象,但是纵观全年,成都的市场表现受新政影响非常小,鲜有诸多开发商退市的可能。
李战洪同时认为,整个行业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外来地产大鳄使本土实力较弱的开发商生存受到挑战。目前中海、万科、上海复地甚至包括新加坡的地产商都在积极争抢成都市场。而重庆地产老大龙湖地产则一口气在成都市区拿到了三块地。
另外,获利空间增大和政策支持使得一些二线城市正成为投资的热点。除了郑州、南京外,其他具备发展潜力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如哈尔滨、长春、青岛、无锡、宁波等,在2005年都一反整体市场低迷格局,开发投资势头强劲,地产商大多从中赚得钵满盆满。因此退市现象从逻辑上讲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一线城市洗牌加速
而部分一线城市中小地产商的生存状况或许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市场形势将更为严峻。
北京市房地产企业年检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是从去年北京的年检结果来看,除去不合格的251家企业,剩下的地产开发企业中,能顺利拿到地的并不多,很多开发商都在焦急等待并积极寻求机会。
另据中原地产提供的分析结论,虽然北京市场逃过了上海楼市的劫难,但是2005年整体表现低迷,预计北京2006年的投资热点将集中于石景山、亚北、北五环——北六环、广渠路等地带。预计随着大型房地产企业加速全国布局,2006年北京房地产行业“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