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谈房价,一谈房价我就晕。”这是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俞国生发出的感慨。而经过一年的宏观调控,现在房价的走势已经明朗了。
房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房屋商品化的发展,房价问题逐渐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而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因为“宏观调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是楼市调控面临的主要考题。
2005年从“国八条”开始,一项项限制投机、打压炒房、稳定房价的政策相继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房的趋势,稳定了房价。从权威部门公布的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过快的房价涨幅得到了抑制。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一到二季度涨幅是10.1%,而一到三季度涨幅是8.8%。前三季度房价的涨幅呈稳步回落态势。与房价涨幅同步回落的还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那么,今年的房价如何调控?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房结构不合理,中低档次商品房供应出现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前11个月,全国商品住宅投资8993亿元,同比增长22.3%,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继续下降,去年前11个月只累计完成477亿元,同比下降8.8%。专家指出,高档商品房供应大于中低价商品房,这种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商品房结构的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扭曲了住房需求,抬高了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不利于解决普通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
众所周知,房价居高不下带来的危害,不仅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更是对宏观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由于住房消费是一个家庭的终生消费,其支出分摊在生命周期的各个年头,因而,高房价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家庭而言,由于高房价导致其每月按揭支出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减少,从而抑制了普通家庭的消费。同时,对高房价的预期,也导致购买力低的家庭会聚集三代人的财富来抢购住房,从而使三代人的消费水平受到抑制。这两种情况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挤出居民消费。
对于2006年来说,房价仍然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关注的中心。中央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过快增长的房价已对普通百姓的财富形成“挤出”效应,成为国内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将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稳定房价、地价,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土地供应调控的重要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稳定土地价格。应当说,继续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过度扩张行业的信贷投放,继续落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完善住房消费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事实上,已有种种迹象表明,稳定住房价格已被列为今年房市调控的醒目主题。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平明确表示,2006年将进一步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包括改善征地、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等土地价格管理;探索开展住房成本调查工作的有效途径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调整住房投资结构将奏出强音。针对高档次、大面积、高价位住房投资开发过多扭曲住房需求的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2006年将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对居民自住的消费性购房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落实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有关政策,真正造福于中低收入家庭。
种种信号明确显示,2006年房地产调控将一如既往,而且将不断予以深化。(金融时报记者程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