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房产“新政”的民间舆情

2006年01月16日 15:37:02来源:住在杭州网 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波涛汹涌的2005年楼市,在宏观调控强劲的缰绳束缚之下,逐渐从疯狂回归理性。京沪宁杭等地的楼市,在涨幅持续回落的基础上,绝对价格也开始松动。

  但是,平静的表面不能掩盖暗流的涌动,症状的缓解也无法替代病灶的根除。2006年的楼市,仍然充满着变数和悬疑。

  就在几日前杭州市政府召开的第97次常务会议上,有关部门决定将于近期采取一系列包括金融支持、降低房地产交易成本、完善公积金贷款和贴息办法、外地人购房入户等举措,推进杭州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暗示了杭州的房地产商已经不堪重负,还是预示着政府的“托市”、“救市”?各种声音随之而起。

  住在杭州网记者专程采访了多位房产专家、开发商及住在杭州网网友,对各方观点进行了整合,希望能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房产“新政”做一诠释。

  专家观点

  住在杭州网顾问、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

  此次出台新政,一个原因是市政府认为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结构已经调整。

  去年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已经让杭州楼市的公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可以说,此次新政的出台是为了防止“大起大落”。如果再不出台政策,那么杭州的房产市场会更“冷”,2006年的房产市场会更加严峻。

  但新政会立竿见影?我想,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想要迅速达到效果并不现实。目前,房产市场的周期已被逆转,杭州楼市若想恢复元气,还需要一个过程。

  2006年,还是调整年。

  开发商观点:

  普遍对06年楼市抱有悲观思维的开发商来说,新政,看起来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实际上影响短期内不会很大。

  明年整年的形势都不会太好,除非政府继续加大改良,那可能07年会有所好转。事实上,对明年的形势圈内的都不看好,但对于这次系列新政却都很关注,也希望能提高一部分对于楼市关注,至少能缓解一下目前低迷的状态,但期待大作为却很难。

  对于这次新政的内容,有三个看点:一是银行自救,钱总归要放出去的,房贷综合风险其实相对最小;二是鼓励有稳定收入的市民购房,“公积金”后面有很多内涵;三是力保一线城市的需求稳定,契税、落户就是这方面的考虑。

  房地产这个行业风险越来越大,以前不少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市中心的房价不会跌,郊区楼盘要跌,现在要修正这个观点,市中心地块如果操作不当,定位不正确,也要下跌。

  网友热评

  初衷虽好,未必见效

  杭州城市政府的初衷是良好,动作也是及时的。但以上措施能否足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实现供需,未必见得。

  目前的杭州房地产的供应量是建立在前几年过度需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效供应。

  由于需求已经发生质的改变,供求平衡关系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建立。而且,由于政府由大量的经济适用房推出,使真正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大量分解。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形势的逆转,居民持币观望心理渐浓,也影响了有效消费需求的释放。

  但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不足以撬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杭州房价和居民收入的实际能力来看,从改善一般居民的居住条件看,目前的房价确实高了些。降价,让老百姓在购房上有一个合理的资金负债已经成为大势。否则也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006年,开发商资金压力将日益加大,特别是面向中低端消费阶层的房产,压力更大。高端房产例外。由此可以预见2006年开发商在维持面上价格稳定的前提下,私下的促销手段将日趋丰富。

  利好政策过于着急

  调控中重要起因,是以房价的急剧上涨,没有买房子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房价上涨幅度,部分群众住房基本需求难以满足,持有房子的人,利用房子这个工具,获得了更加多的财富,贫富分化加剧。

  着急的利多,为了开发商或者政府利益,让这个整理的过程提前解释。调控前的矛盾,并没有充分的解决,等到将来还会一并爆发。

  急于出利多,调控政策的有利方面发挥不够,调控方式的弊病一点也不少。这次调控,实际也不会马上产生根本的效果。现在人们的买房动机,还是自住,这些政策对自住买房有帮助,但是自住的需求比较刚性,不会因为政策就产生巨大的变化。投资客进来不会太多。

  政策出台不英明

  房地产最后的决定权,肯定不会是在房地产本身。杭州的政策,事实上就是体现了开发商的利益要求。在短期的压力之下,很快就可以反映开发商的声音。本来开发商群体就非常强势,又忽略其他群体声音的政策,必然会引发内部的冲突。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