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不再“捂”盘,供应量持续走高,对买方市场的真正形成无疑是个利好,但是如果就此认为买房会更容易却也为时过早。
从供应量的分布来看,闲林80万平方米、萧山100万平方米、临平40万平方米、瓶窑50万平方米、银湖近60万平方米、老余杭近30万平方米,这些杭州城郊区域的楼盘已经占了总供应量的一大半。而杭州主城的供应量为140万平方米左右,再加上滨江、下沙两大热门区域100万平方米左右,以及三墩35万平方米、钱塘江两岸110万平方米的供应量,购房者认同度比较高的区域其实选择余地不算太大。
房价:合理定价,回归价值
2005年年初的时候,曾有专家预测,今年杭州楼市住宅供应量放大,将改变市场整体供不应求的格局,有效缓和价格的快速上涨。事实上,今年3月份之前,很多人仍然看不出这个预测有实现的可能性,随着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杭州楼市开始回归理性,市场买方开始观望。
且不论是政策这根缰绳拉住了价格这匹疯马,还是供应量凝滞了价格的脚步,总之,今年下半年杭州的购房者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实惠:买房不用托关系、送礼,有房可挑,还能打折。
2005年的杭州楼市在政策和市场的作用下,很自觉地对价格进行了一番校正,于是我们看到了房交会上各种各样的折扣,看到梦琴湾、倾城之恋用价格尖刀,在浓重的观望气氛中硬生生地撕开一道口子,当一些楼盘交白卷的时候他们却能连续数周登上成交套数排行榜。
然而年底当外地楼市传来“疯狂打折挖最后一桶金”的时候,杭州楼市并没有跟进。的确,仍然有楼盘在打折,但多数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楼盘,而且,并不是有折扣购房者就一定买账。
如果期待2006年楼市仍然以打折作为惟一的营销手段,其实可能性不大。从房交会后的情况看,房交会期间的各项优惠多数在11月初结束,即使部分楼盘有折扣也不过一两个点,与之前8折、8.5折不能比,显然开发商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打折并非长久之计。
而对购房者来说,也在担心:打折让利是否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房子与服装不同,质量好不好不是用眼睛看就能看明白的,特别是在期房销售的前提下,凭图纸、效果图买房子更难判断。俗话说“只有买错没有卖错”,商人不是傻瓜,一两次亏本是正常的,怎么可能长期只赔不赚?如果某件商品叫价100元,长期打8折,那么这件商品就只值80元,商家原本就没打算卖100元。
所以打折更多时候是开发商聚集人气,烘热市场,迅速回笼资金的短期行为,与其期待打折成为一种常态,或者预测价格是涨是跌,不如一开始就要求更合理、更理性的定价。比如文鼎苑、金色海岸,这两个备受关注的楼盘,开盘价让很多业内人都大呼意外,虽然不排除其中有“探路”的成分,但相信开发商心中很清楚,这是他们分析目标客户、楼盘定位后找到的“最适合”的价格。
品质:品牌+质量,买房标准渐趋统一
价格战打过了,烟消云散之后,回头来看房子,很多消费者会清醒地认识到:价格是重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
特别是在自住性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买一套房子不说住一辈子,5~10年总要住的,如果今天卫生间漏水明天天花板掉下来怎么行?另一方面,开发商也疲于应付,套一句广告词,“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以价格取胜又累又伤,不如提高品质,实实在在把产品做好。樱花小筑、金色海岸在淡市中的热销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不但要你愿意掏钱买,还要你觉得值。
另一个趋势是:买品牌。“买哪个楼盘已不重要,关键是谁盖的、谁开发、谁设计的,甚至是谁管理的。”有业内人士感叹说,曾经有开发商羡慕,万科开发的房子就是要比周边楼盘贵10%~20%,却还是有人抢着买,接下来杭州的房子也会大浪淘沙,出现几大品牌公司独占鳌头的现象。发展绿城·翡翠城开盘时,8000多人抢400多套房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品牌的号召力。
但买品牌房也是要有代价的,它既是一份保证、一种承诺,也意味着你认可品牌的理念:一方面你需要为买品牌房付出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开发商也需要努力将品牌保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