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在市区上陡门一家房介所,店里店外摆满介绍房屋信息的“红牌子”,而店门口却卖起了皮鞋、服装等“副产品”。店主说:“现在房屋中介的买卖不大好,只好搞些副业带带,否则连饭都吃不饱。”
在市区新城等其他一些房介所较集中的地段,房介所“顺带”做裁缝生意的、卖化妆品的不计其数。有些店面的广告牌写着是房屋中介,而实际已做起了五金、饮食等其他不相干的生意。
的确,你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市区许多房产中介机构开始转业、歇业。房产中介所在减少,这是老百姓眼中发现的现象。而房产中介经营者的反映是,现在生意不好,不是关就是转或者带点其他买卖。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也是了解这一实际情况的。房管部门统计,去年,市区中介机构为1087家,今年剩下只有824家。而实际上,市区开着并正常经营房产的中介,还不到这个数字。
业内人士称,房地产中介市场目前“遇冷”也是很正常的,主要有几大原因:一是整个房地产市场暂时回落,有的人买不起高价住房、有的人持币观望、有的人则认为楼市还会降价。而房产中介市场本身就是跟着房地产市场走动的,市场交易冷淡肯定影响房产中介。今年7月份,市区二手房的交易量到了谷底,日交易量才10件左右。八、九月份的二手房交易量虽有上升,但总量也不过几十件。
二是期房交易受限,炒楼的人少了,使得不小中介所“无米下炊”,在“期房限转”政策出台之前,许多房介所以买卖“号子”的期房为主要经营项目,有的甚至百分之百靠期房中介的。当时,在期房交易集中区域的黎明东路、江滨路、新城等地,不少房介所跟着新楼盘走做期房中介。而现在能坚持下来的中介所,也开始回归当年的“二手房”中介。
再一个原因是个别中介所存在市场预测能力不强、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也难免被市场所淘汰。
正当部分小规模的中介所虽然难以维持生计之时,不少走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房产营销公司却依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据房管部门统计,去年我市的房产营销公司为141家,到今年9月份依然还有140家,并没有萎缩,说明其“风险抵抗力”还是较强。
而像“海螺置业”等我市一些上规模的房产中介机构不仅生意比较好,而且还不断地在扩张,目前“海螺”的自营店已经开到了10多家。生意方面,“海螺”除了做传统的二手房中介之外,还涉足楼盘代理、策划营销等,还开展代理按揭、中介过户等一条龙服务。在经营管理方面,推行规模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增值化服务等等。在当前中介市场寒冷的冬天,仍处于春意盎然。
有关人士分析,以前,大大小小的房产中介所遍地开花且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市场细分时代的到来,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已成大势所趋。因此,房地产中介市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正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