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产质量良莠不齐 央企地产重组成难入口的盛宴

2005年12月06日 13:35:38来源:江南时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位于北京市翠微南里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这段时间内电话、传真响个不停。这些电话大多来自媒体。“中房近日将再下一个重组大单”,这则在业内流传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猜测。据称,这笔资产规模达15亿元的重组大单正由走马上任不久的中房集团董事长甄少华、总经理徐立鹏等“少壮派”主持。从“免费”到“有偿”的背后说明,在重组久久未获进展的情况下,国资委和中房都在开始调整重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划拨+补偿”的方式有可能成为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中的主流选择。

  资产重组不再是“免费午餐”

  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中房集团的第三单地产重组业务。

  令人们感兴趣的是,此次中房获得的资产将不再是通过“行政划拨”的“免费午餐”,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资产权益补偿费”。尽管中房的人以“正在进行中”为由,未透露具体的数额,但这个数额将低于并入的资产的规模。因此,中房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孟晓苏强调:“是补偿,而不是购买。”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中国航空集团所拥有的沈阳5家酒店物业并入中房集团时,中房集团就已支付过“资产权益补偿费”,不过那次更像是一种象征性补偿,因为“实际支付的补偿费用只有划拨资产规模的1/3。”

  但是在2005年2月,华能集团价值14.5亿元的地产资产被重组到中房集团时,采用的是纯行政划拨模式:直接通过国资委这个“婆婆”的行政力量,将华能的开发资产划拨到中房名下,然后进行财务重组,而中房集团没有为此支付任何“聘金”。

  从“免费”到“有偿”的背后说明,在重组久久未获进展的情况下,国资委和中房都在开始调整重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划拨+补偿”的方式有可能成为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中的主流选择。

  这样一种选择的背景是,自从2004年6月28日,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决定5家地产央企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以来,只有中房集团一家在“独自跳舞”,其他4家均未有任何实质性动作,重组工作进展缓慢。

  央企房地产业整合困难重重

  中房集团可谓央企地产业重组的“始作俑者”。2004年2月,面对国家对地产的宏观调控态势,中房集团口头向国资委提出重组的想法,得到了国资委负责人的肯定。之后中房提出采取股份制形式重组的方案,国资委开会讨论后,明确支持这个方案。

  紧接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和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向国资委提交了《关于有效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的建议方案》的报告,正式提出由中房集团这样的企业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产。

  中房的方案和两个专家的报告均得到国资委的赞同。2004年6月28日,国资委曾发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下称《重组通报》)),决定由中房集团、保利集团等5家企业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但是一年多过去了,除中房集团的两单重组业务外,央企房地产业重组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

  孟晓苏当时显然对中房的未来充满激情。作为惟一一家国字头的地产航母级企业,“中房如果能组合到1000亿,就是世界第三,2000亿就是世界第一。”

  但是,一切不如想像的那么顺利,因为应者寥寥———在国资委肯定重组方案之后的2004年5月,中房集团曾向100多家中央企业发函转达了国资委和两个协会的意见。在发出187份邀约入股或者划转的函件后,中房只收到了70份回复。据孟晓苏回忆,其中50家态度积极的企业中,有10多家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我们也在积极地寻找合适目标,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保利集团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平说。尽管保利集团也是国资委指定的5家进行地产资源重组的央企之一,但一直以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行动。在刘平看来,央企地产业重组绝非易事,而且还要看对方有没有土地储备,资产规模是否合适。

  1800亿的盛宴为何难以入口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价值达近1800亿元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业务,最终沦为了难以入口的盛宴呢?

  据国资委资料显示,169家央企中,有80%的企业涉足房地产业,也就是说有130多家央企并没有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将房地产业务转让给这5家企业。这些听惯了行政命令的央企,此次为什么没有言听计从呢?原来在《重组通报》中,为了淡化重组的行政色彩,国资委特意强调“自愿协商”,国资委只是居中协调。这就意味着这纸《重组通报》并不具有强制效应。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