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最近商务部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的商业地产发展情况调查,着实让业界躁动了一番,各种有关“商业地产泡沫”将成为下一个调控对象的传言也不胫而走,但中国大地上由地产投资商、商业银行和零售商联手制造的大卖场、大MALL(大型购物中心)似乎仍在不断地冒出来,而且一个比一个气势恢弘。
有观点认为,此次商务部的大范围摸底调查,恐怕是要为“严格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型商业物业开发实施听证制度”等政策方案最终落地铺路,这些在专家和决策层中讨论多时的方案,被普遍视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地产泡沫问题的良方。
推行上述制度的出发点,是地方政府可以借助行政和立法手段,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尽可能控制“商业地产泡沫”的继续膨胀,而类似的手段,在商业地产发育非常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屡试不爽了。
问题在于,中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在商业投资活动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对商业活动直接参与程度之深,恐怕远非欧、美、日各国可比。
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中国许多城市中,大型商业物业的开发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地方政府(大城市里可能就是各个区政府)的支持。如果这些大MALL可以吸引诸如沃尔玛、家乐福之类跨国零售巨头的进驻,对地方政府而言当然是名利双收的事,即使退而求其次,能引进一些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国内品牌企业,也会觉得面上有光。记者就曾经听到过,不久前河南省某市市长曾屈尊亲自登门拜访华南一家以造MALL闻名的企业,商谈引进投资合作的事宜。
至于内地某省一个城区总人口不到10万的小小县级市,有开发商却在地方政府低价批地、“打点”贷款的大力支持下,开发估计需要20万消费人口才能维持正常运营的大MALL,建成之后才发现招商困难,门可罗雀。此事早就在业内传为笑柄。
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把建造大型商业设施当作招商引资的政绩工程看待这一现象固然屡见不鲜,在商业活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线大城市的超级MALL背后,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往往也仍然闪动着政府的身影。
这就形成了一个让人颇感棘手的悖论:既然不少地方政府身为“商业地产泡沫”的主要“共谋者”,在打压和消除与自身利益关系微妙的“泡沫”时,又有多大内在的驱动力呢?
由此观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及大型商业物业开发听证制度长时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