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定息房贷遇冷的逻辑:中国人不怕房贷风险

2006年02月14日 12:38:57来源:深圳商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上周,深圳诞生了第一个申请固定利率住房贷款的客户。这是今年一月初光大银行首推这一金融产品以来,全国范围内零星的几笔交易之一。

  从各地媒体密集的跟踪报道看,关心该产品的人非常多,表明购买房屋需要银行贷款的客户确实庞大。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是了解一下而已,某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95%以上被调查者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在购房贷款时采用这种方式。

  为什么一个在发达国家占据主流的金融产品会在中国遭到冷遇?为什么一个以规避风险为重要特征的产品乏人问津,难道中国的贷款人不怕风险?

  银行和专家有一些解释和观察。银行的解释是产品刚推出,宣传力度不够,市场需要时间了解和认识。专家的观察是现有产品设计缺乏足够吸引力,比如贷款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10年,不符合多数客户对较长期限的需求。还有一种“对赌论”,认为该产品将贷款人和银行置于“对赌”未来基准利率走势的判断上,而银行更具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因此对贷款人而言,选择固定利率的风险比银行要高,所以一般人不愿与银行“对赌”。

  上述解释和观察都有道理,但似乎并不足以充分解释固定利率贷款遇冷的原因。

  以美国为例,固定利率贷款占房屋贷款的比例高达65%以上,而且期限为30年的固定利率贷款为主流品种。就“对赌”而言,难道美国贷款人就那么聪明,能判断长达30年时间里美国基准利率的走势向上,从而选择固定利率贷款?再从国内情况看,专家对一、两年内基准利率走势的判断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声音,谁敢说自己对10年、20年利率走势所作的判断有很高的准确率。

  既然预测银行长期利率走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不能完全以是否“划算”来分析贷款者的心理,也无法以此作为固定利率贷款在中国遇冷的合理解释。

  市场或者贷款人认识不足是一个原因。现在有多数分析把关注点聚焦在利率走势,以及是否“划算”的判断上,表明市场对固定利率产品的认识有失偏颇。从贷款人角度而言,在合理的利率水平内,固定利率贷款所给予的是风险的可预见性,是一颗“定心丸”。如果需要锁定风险,以便更从容地安排未来支出和现实生活,选择固定利率显然比浮动利率强。规避风险本身是需要成本的,因为转嫁出去的风险可能被交易对手所承担,因此只要固定利率水平与浮动利率水平差距合适,选择的关键就在于贷款人是否想锁定风险。

  再从金融市场成熟度看,相关产品是否丰富、市场发育是否成熟,也是影响该产品销售的重要原因。

  还以美国为例,如果银行基准利率大幅度下降,之前选择固定利率的贷款人无疑会“吃亏”。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里,这种情况下贷款人几乎没有降低损失水平的选择。而在美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其产品非常丰富,贷款人依然可以找到降低损失的产品。比如贷款人可以通过重新贷款,在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后,将固定利率重新调低到当前水平。美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甚至允许贷款人在家庭遭遇财务困难的时候,可以申请暂缓支付本金。

  在信用文化尚未确立,市场发育仍待成熟的环境下,一个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成长,并不完全取决于金融业的努力,但金融界人士的悉心照料和培育仍是最必要的。(刘伟/文)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