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除了房地产金融,巴曙松近年也颇为关注保障房建设的种种问题。近期巴曙松再次直言,目前的保障房建设结构并不合理,特别是不应该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纳入保障房的范畴之中。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转向能源矿产等方面进行投资,您怎么看房地产企业出现的这种投资转移?
巴曙松:房地产行业最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接近尾声,暂时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但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发展比较平稳的。所以,房地产企业适当的做投资调整可以理解,就好像我们看到现在一些活跃的发展商也是在1999年房改时候进入的。
房企投资要转向新产业的时候,可能要找一些相关的领域,比如像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一样,市场未来的空间很大,而且顺应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时的房地产市场顺应了房改、城市化加速的这个大趋势。
房地产行业现在进入平稳期,房企投资可能就要找一个类似于当年房地产的这样一个行业,而且还要做进一步细致的分析。比如说矿产,矿产这个行业的知识,从开发到基础设施,包括最后的消费、用户、企业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和房地产开发完全不一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这是房企自己的考虑,我觉得企业还是要从自己成长的历程里面去增加这些经验,选择进入当初房地产那样的新兴行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前段时间说,现在保障房应该剔除掉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您觉得这样的结构不是很合理?
巴曙松:我认为保障房的界定要很清晰。在这一轮的保障房建设大潮里面,保障房建设确实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这个方向值得肯定,但是关键是要把这3600万套落实好,比如说要真正多建一些对中收入阶层有好处的房子,比如廉租房、公租房这类型的保障型住房。
实际上,现在棚户区改造的拆迁就占很大的比重,一些原来没有统计到保障房里面的房子也被统计进去了,比如说市中心的职工宿舍等等。
所以,房地产保障房开发数量很重要,但结构更重要,要看到底是不是低收入阶层最需要的保障房,这部分才是真正给中低层人群带来住房实惠的。
经济适用房处于商品住宅和保障房之间的模糊地带,但保障房应该和商品房分离开来。可以补贴的商品房,或者是可以交易的保障房,这两者之间的交叉最关键的是,这些住房是不是向整个社会来分配的,往往很多时候这些房子是面向特定的人群,比如说单位自建房。
所以,对整个社会的最低收入阶层人群来说就享受不到保障房。比如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可能更需要保障房,但是建的时候是每个部门公务员来享受的,所以成了保障房只面向特定人群,没有面向真正需要的人群。
这种分配的模糊性,造成在分配上不是面向大众的,我觉得要进行批评。
观点地产新媒体:回迁房实际上也是针对特定的人群,按照您的这种想法应该不算是保障房?
巴曙松:保障房是为社会提供保障的,而不是针对特定对象。比如说香港的保障房,香港的居民都可以申请,有的大学快毕业了,希望能够申请一个保障房周转几年,在收入不够的情况下暂时在城市先站稳脚跟。
还有更大层面是,现在保障房重点只针对户籍人口,而不是针对本城市生活工作的人群,这个我觉得还应该做调整。因为真正需要保障房的人群往往是这些户籍不在本地的打工人群,外来人群可能更需要住房保障,至少本地户籍居民和外地人口应该是平等的,外地人口刚来也需要一个安顿点。
比如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维持竞争力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保持人口的活力,保持各种劳动力的充足,这样整个城市才会有效率。如果都只是保障原有的户籍居民,实际上人为形成了一个分割,整个社会资源越来越少,原有的居民或者打工者获得的更少。
观点地产新媒体:在2010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您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曾经表示,从房地产调控之后,商品房投资的萎缩可以用保障房这一部分来进行对冲。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对冲您觉得起作用了吗?
巴曙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2011年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保障房建设任务下达是在两会前后,随后各个省市再去落实保障房的资金、土地,真正到动工启动已经到了下半年的四季度。
相关专题:
- 相关阅读:
- 巴曙松:保障房建设存在结构性缺失2011-12-12
- 巴曙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2011-12-01
- 巴曙松:房地产业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大调整2011-11-24
- 巴曙松:房地产大调整 一线城市房价将跌30%2011-11-17
- 巴曙松:保障房建设要明确制度框架2011-10-12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