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号称日益严厉的调控,一边是不断飙升的销售业绩,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梦想与现实。
大型房企的销售数据显示,由于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措施的存在,巨头们的业绩已由规模扩张型转为价格推动型,在销售面积无太大增幅的情况下,大型房企凭借全国范围内销售价格的大涨甚至翻番实现业绩的上升。
大型上市公司的数据不会说谎。
以第一集团的巨头为例,保利5月份实现签约面积61.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1%;实现签约金额74.06亿元,同比飙涨132.09%。而今年1-5月,保利地产累计实现签约面积243.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81%;实现签约金额281.04亿元,同比增长82.37%。5月份,中海地产实现房地产销售额港币121.3亿元及销售面积6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分别为251.8%和47.9%。今年前五个月,中海累计实现房地产销售额港币401.0亿元,同比增长81.8%,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4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9%。情况稍差的是万科,数据显示,5月万科实现销售面积81.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0.1亿元,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72.4%和76.4%。而前5个月,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452.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524.2亿元。
再看第二方阵的富力、碧桂园和雅居乐。据公告显示,富力5月完成销售收入22.82亿元,同比增82%;完成销售面积16.97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0%;6月8日晚,雅居乐宣布,于2011年首五个月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为135亿元,同比增长约59%;合约销售面积约为1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39%;合约销售均价约为每平方米11643元,同比增长约15%;5月单月,碧桂园合同销售金额约59亿元,按年升164%,创该集团单月销售新高;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按年升104%。
巨头业绩的大幅飙升反映了大型房企的管控与经营能力,但也折射出调控的无力与无奈。
更危险的信号是,调控之后,品牌房企的销售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势增长,源于2009年前后开始品牌房企将储地重点对准二、三线城市的战略。这些房企当初在二、三线城市的储地已变成销售中的尖兵。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严重受压之下,二、三线城市已成各大品牌房企的主战场,而二、三线城市的销售贡献也成为品牌房企化解地产调控风险的筹码,毕竟不少二、三线城市为非限购城市。但一线城市受压,而销售均价的继续飙升,显示出二、三线城市价格已一线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已由重点城市鹤立鸡群型转换为全国普涨型,中国人面对的已是遍及全国的高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