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两天去住交会,你呢?”
“啊?我都忘了还开住交会了。”
“真是,问了一圈人,发现怎么谁都不去呀?哎!”
这是记者日前偶遇京城地产圈某知名开发商时的一番对话。11月10日—12日,第八届中国地产节(以下简称“住交会”)将在上海举办。然而,今年的住交会感觉上却似乎异常的惨淡。不仅从首届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时5个展馆的规模锐减到只剩2个展馆,而且前往参加的京沪两地开发商数量也是大幅减少,尤其是上海本地开发商,更是从去年的18家锐减到1家。
“7年之痒”之后的住交会,看上去正在遭遇“8年之痛”。
经过“7年之痒”的住交会即将开启新一届“地产奥斯卡”的序幕,同去年相比,今年住交会在媒体中的反映似乎是无声又无息。个中原因想必也只能怪今年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来得太猛烈,媒体及业界关注政策、关注市场、关注数据的心情远甚于关注这一年一度的“地产奥斯卡”了。
今年的住交会已经是第三届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而在中国住交会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展览+论坛+评奖”同样也是本届住交会雷打不动的模式。只是,无论是在参展商方面,还是论坛数量上都有“大缩水”的迹象。根据中国住交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一份2006年参展商名单,记者统计发现,同去年相比,参加本届住交会的地产企业仅有12家,而去年则有50家。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在今年参展的12家地产企业中,来自京城的只有华远地产、中体奥林匹克花园、SOHO中国以及润枫国际等4家;那位准备起程去上海参加住交会的开发商告诉记者,自己正好要去上海办事,所以顺道去看一眼。本想看有没有其他同行一起搭个伴,结果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竟然没有一个人有此打算。从他的语气中,记者不难察觉其对住交会“沦落”到乏人问津之境的小小惊讶。
而比起北京,上海本地参会的企业统计则着实让人大吃一惊了。资料显示,今年住交会来自上海本地的地产企业更是仅有上海绿城森林高尔夫别墅开发有限公司1家。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字对比去年可谓是天壤之别——2005年参加第7届住交会的50家地产企业中有18家是来自上海本地。1:18的比例似乎暗示着今年的住交会已经受到宏观调控的极大影响,失去了大批上海本土地产企业的捧场。
而或许是听多了去年业界及媒体对住交会论坛过多的抱怨,住交会的另一大特色——名目众多的论坛在今年住交会现场估计将很难再现“赶场”景象。据统计,今年锐减到仅剩下3大主题40个论坛,少了近6成。展区少了、论坛少了,住交会的主办方曾经希望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都“填满”的梦想今年也无法如愿以偿了。
由于没有具体的奖项名单,记者尚无法估计今年住交会又将会发出多少个奖项。不过,从今年住交会CIHAF年度推荐榜设置的7大系列来看,发出奖项数量将绝不亚于去年的标准。
尽管如今的住交会已经不复往昔的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的住交会仍然能够玩出一些新花样,今年的住交会同样如此。高举“中国地产界奥斯卡”旗帜的住交会,今年用“国际”、“豪宅”这两个2006年地产流行词为自己进行了一次全新包装。除了打出“跨区域、跨国界”的口号,强调搭建国际高端物业以及中国高端物业的展示、交易平台,为房地产行业传播国际化高端物业理念外,还大张旗鼓地首次推出了“CILPS2006中国国际豪宅展”,为全球高端物业做起了“嫁衣”。而不知是否是受到了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在首届豪宅展中参展的53个项目中,来自中国内地仅占到了5个。由此看来,今年住交会希望借“豪宅展”吸引众多国内高档物业捧场的目的实现得并不理想。毕竟,既然号称为“中国地产奥斯卡”,没有本土“大片”的捧场,多少显得有些主次不分、没有劲头。
事实上,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声势上,进入到第8个年头的住交会已经很难再与过往任何一届相媲美。面对不断变化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环境,这个号称“中国不动产领域里最大规模”的博览会要想重复往届“大片巡展”、“众星云集”的场面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