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出台后,市区一手楼市上演了传统的“金九银十”现象,这给了市场人士不少的信心。而日前市招投标中心透露,其将在年内陆续推出市区18个地块,涉及居住、商业和办公等物业,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是最近几年内较集中投放的一次。从相关信息显示出,在目前“热市”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市场转机的诸多因素。
买房找“后门”现象再现
市区王先生最近颇为纳闷,原因就是他想重新置换一套品质较好的房产,没想到竟遇到了难处。
9月底,王先生有意购买一套学院板块的一手房产。于是,他走访了金色尚品公寓、中央公馆、嘉一广场、华府天地等楼盘,让他意料不到的是,这些楼盘销售人员却异口同声称他们已接受了超过楼盘本身套数好多倍的登记量,想买到这些房子有一定的困难。“想要,先登记,但不能保证有房卖给你,等开盘时通知吧”,王先生入耳的大部分都是这些话语。
无奈,王先生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求购。于是他通过一个开中介的朋友的介绍,找到目前已在市场流转的一些房产。让他更惊讶的是,由于他所求购的楼盘品质较好,一些套型、楼层较好的房产,竟然还出现前几年市场高位时的外加价现象,且外加金额也不菲。最后,由于具体外加价没有谈好,王先生放弃了在近期购买房产的意愿。
同样,据市场人士提供的信息表明,目前想买到一些品质较好的房产,不通过走“后门”,那肯定是没门。有业内人士认为,走“后门”买房,又成了现阶段楼市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说王先生亲身经历还属个别现象,那么下面开发商的企高心态,就更让购房者摸不着头脑了。据有关人士透露,由于受供求关系以及楼盘品质提高等因素影响,市区一手楼市出现了受国家宏观调控后少见的反弹现象。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开发商又开始出现了前几年市场不成熟的一些心态,即有意提高已经确定的楼盘开盘价,且在没有规律的情况下再加价,让购房者承受市场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风险。这也促使目前市场这种发展态势趋向不稳定状态。
楼市还是“一房难求”吗?
“在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银十’中,市区近期楼市可以折射出很多东西。一方面,是不绝于耳的‘回暖’之声,不少房产商期待房价有突破、及早回笼资金。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至今仍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朗兆房产总经理叶维坚对当前市场出现的现象给予了分析。
叶认为,高品质房产供应量偏少,而购买力旺盛,是这波行情的最主要原因。之前,市区高档楼盘几乎空白,而目前市场出现住宅升级后的产品,有效迎合这部分需求。而市场出现回暖,也是其价值特性的一种展现。当然,叶还认为,由于房地产具有三四年的开发周期,目前市场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的供求矛盾,也给了这波反常的行情以最大的支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分析,根据目前市区已建成的房产来说,目前市区大部分房产价格大多背离其真正的价值。而新上市的房产价格被任意调高后,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看看其目前的配套、功能、设计和自身环境能不能值这个钱。同时他也认为,目前市场出现一些买房走“后门”和开发商任意调高开盘价的做法,都是些不成熟的做法。其做法也是不理智和不可取的,其最终会对市场造成损害,更会对市场造成新的透支现象,对后期市场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现部分市民对今后高档楼盘供应的恐慌,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温州目前特有的购买力大多支撑在“换房如换衣服一样勤快”和“房子为第一消费”等观念上,这显然存在消费误区。而担心今后高品质楼盘供应缺乏,实在是不应该,因为无论是从今后土地的供应量,还是城市建设的推进,今后高档次楼盘供应肯定是越来越多。
年内将有800多亩土地推出
据有关方面透露的信息表明,2006年后几个月至2007年上半年,市区房产投放量较为可观,市场竞争将会非常激烈,房开在加大项目开发成本和难度的同时,其实更急需考虑如何迎合和赢得市场。
除新推楼盘外,今后一段时间又将是土地投放的另一个高峰期。据市土地招投标中心透露,今年内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计划中,将有18个地块,达800多亩,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居住性质的。这里面包括如土地面积近200亩的天盛地块、100亩的商务中心地块,还有一些如方正地块、飞霞南路和龙泉巷交叉口西北角地块、商务中心空调厂等主城区地块。据了解,这些地块将同时向国内众多有实力的开发公司敞开大门,很明显,如果一旦有国内一线的开发公司入驻开发这些楼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温州楼盘品质将有望得到很大的改善。(附表格)
好望角策划机构总经理杨永晨认为,此次拟出让的土地规模在40亩以上的地块有七八个之多,无论从区域,还是从规模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大盘可以做齐全的配套、良好的环境,大盘的规模效应能有效提升住宅规划水准,也是“经营城市”有效途径,有利于温州楼市走向成熟;这也将有效缓解目前温州楼市供应的紧张状况,影响今后楼市的走向。同时他还认为,众多产品同时上市,老百姓将有“货比三家”的选择空间,而这种良性的行业竞争才是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不断健全和兴盛的真正催化剂,有利于楼市健康发展。商报记者冯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