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时尚涂料“抹”去文化底色规划缺失造成视觉污染 专家呼吁尽快制定色彩规范和审核标准
“我国的很多城市现在都成了一个‘大花脸’,不好好洗脸是不行了。”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科协年会——城市色彩与和谐居住环境”专题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着几种亟待解决的“色彩病”。
症状:“大花脸”加“实验场”
据专家们介绍,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病”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很多城市长了一张“大花脸”。为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少设计师过分关注单个建筑,往往将自己的作品打扮得五颜六色,却不考虑和周边景观色彩的协调性,很多城市逐渐被涂抹成了难看的“大花脸”。专家指出,在不少设计师和开发商看来,具有亮丽外观的建筑比较抢眼,但当城市里到处都充斥着这类建筑时,难免会造成视觉污染。
二是“光污染”和色彩“实验场”倾向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改变自身形象、打造“标志性建筑”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缺乏先进理念,为了彰显“现代性”,盲目地贪大求洋或互相攀比,将一些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初期流行的元素照搬过来,比如过度使用玻璃幕墙等极易造成“光污染”的建筑材料。有专家指出,部分城市甚至有变成城市建筑色彩“实验场”的倾向,需要警惕。
三是千城一面缺乏文化底色。有专家无奈地表示,近些年出差去很多地方,除了在宾馆休息外,都不太愿意到城里走动,“反正走到哪个城市都一样”。此外,城市建筑大量采用人造色彩替代原有的自然石材、木材等材料的颜色。时尚涂料一次次地“抹”去了天然之色,也“抹”去了传统文化的底色。
症结:“缺乏规划”加“长官意志”
为何我国城市会频频出现“色彩病”?该如何诊治这些“色彩病”?专家们仔细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是缺乏统一的城市色彩规划。专家们普遍认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建筑与环境色彩的深刻认识,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缺乏统一的色彩规划,更谈不上对色彩的规范和监督管理,导致建筑领域的色彩应用比较混乱。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宋建明教授表示,国内很多建筑自以为是“欧派”、“现代派”风格,但是这种失去了自身历史、文化内涵的设计强调短期时尚,忽略了对本国传统的借鉴,恰恰是“没有根基的风格”,同时也导致大量的中国城市形象陷入“中国人不满意、外国人不认同”的尴尬境地。
二是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长官意志”。色彩设计背后蕴涵着自然、历史和文化等深厚的内涵,有其规律可循,因此绝不能仅凭某个人一拍脑袋就匆忙决定。但目前国内在城市公共场所的设计规划上还存在着“长官意志”,有时候一条街区的改造甚至取决于某一任领导的个人喜好;而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又往往是开发商说了算,这种状况应尽快得到改变,应多听取色彩专家的意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岐教授建议,国家建设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色彩设计规范和严格的审核标准,而各级地方政府的负责人也要充分重视城市的色彩设计,“希望每一个市长都能对此心怀敬畏,尤其是旅游城市、文化名城和具有人文特色的中小城镇,一定要把自身传统延续下去,把城市的特色表现出来。”
世界关注城市色彩(延伸阅读)
-日本为城市色彩立法。1981年,日本建设部就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或设计才能生效、实施。2004年日本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
-韩国为新行政首都制订色彩规划。计划于2007年开始施工的韩国新行政首都用了将近两年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环境色彩设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将把当地自然环境中色彩所占比例最大的颜色确定为城市的基础色彩,城市所有其它的色彩设计都要与基础色彩相协调,并要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实施,否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法国延续城市色彩主色调。以巴黎为例,市区有许多19世纪的建筑,虽然内部功能发生了改变,外立面却很好地保留着。由老建筑铅皮屋顶的浅灰色和石材墙面的米黄色形成的高明度、低彩度色调,成为城市的主色调,新建、改扩建的建筑严格延续这一色调,使城市历史在色彩中得到延续。
-美国利用色彩塑造城市个性。比如,华盛顿的灰白色调创造了首都的明朗和大气,充满历史感的波士顿以暗红色烘托出世界名校的学术氛围,暗浊色系的芝加哥适应了其金融的功能。在这些城市,虽然各个建筑的形式、材料不同,但色系的统一强化了城市的个性。 (彭嘉陵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