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到目前为止,像任志强和潘石屹这样似乎只为自己利益代言的房地产商说的是对的,而像易宪容这样看上去一心为百姓着想的经济学者说的却是错的。一季度的数据表明,备受关注的房价几乎是沿着原来上涨的轨道在继续上涨。估计很多人都感到迷惘: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
本来我们应该谁都不信的———房地产商可以为自己的利益代言,经济学者同样可以为自己的利益代言。我们可以自己根据市场的相关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我们得到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刚刚进入2006年,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就甚嚣尘上,其中一个说法是,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这个说法的根据在于,房屋空置率很高。有多高呢,一般说法是达到了10%,邪乎点儿的说法是超过了20%。按照这样的说法,房价的下跌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根本不是房地产商挺一下就能挺得过去的,因为这些数据表明房屋明显供过于求了嘛。可是没多久,我们就听到了另外的说法,房地产商的说法是,房屋空置率不过是1%。更要命的是,很快另有专家站出来表示,住房空置率不只有一种统计方法,而是至少有两种统计方法。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不管空置率有多少种统计方法,结果总是应该不相上下的,可是我们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类似的典型情况出现在房价究竟涨了多少上。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房价,似乎在每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比如北京,市统计局的说法是,房价同比上涨了14.8%,这个涨幅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高。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这个少了一半。同样的情形也可以见之于深圳。深圳自己的统计数据说,深圳房价同比涨了20%以上,而国家统计局说只涨了10%。对于这种差异,北京市统计局的解释是,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呵,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计算出不同的平均数?不同的房价涨幅意味着普通人不同的境遇:如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正确,你买房子大体上就离所谓“房奴”这个角色不远了;如果北京市统计局或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正确,你买房子不仅不会成为“房奴”,而且起码会从账面上看来大赚一把。现在难的是,你无从判断谁对谁错。
事情到此还不算完。在一季度房价涨幅的各种数据公布之前,曾有调查结果郑重其事地说,居民购房意愿降到了有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另有调查结果一样郑重其事地称,城镇居民70%的家庭买不起房子。为什么一季度的房价涨幅却丝毫体现不出居民这种似乎空前下降的购房意愿和购房能力呢?如果说这类调查结果误差太大,当不得真,那么宏观调控部门的政策信息应该不会让人迷糊吧?未必。
3月前后,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条关于房地产的政策信息,前面说,要调控房价,似乎房价的下跌可以期待,可是后面又说,鼓励住房消费。猛地一看,觉得挺好,仔细一琢磨,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如果房价下跌,谁会“消费”住房?如果房价不跌,本来房价就在上涨,又何必调控?看着清楚明了的条款,似乎又暗藏着周伯通左右手互搏的招式。
房地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嗅上去都散发着“忽悠”的味道。这个市场的问题不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在于信息混乱得一塌糊涂。要想看清楚眼下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别人是靠不住的,得相信自己,而要相信你自己,那你自己先得炼就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