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撰文《国家统计局错不可恕,空置率过高是天大的谬误》指出,国家统计局关于空置率的计算方式和得出的空置率结论有严重错误,随后,国家统计局发表声明,称其从未计算和公布过2005年商品房空置率。3月16日,中组部副部长沈跃跃宣布免去李德水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
个中关联与玄机尚不得而知,然而作为判断房地产发展基准的一系列指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深思;在房地产各种数据、指标乱成一锅粥的当今,楼市大众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对地产业作出判断与选择?
地产指标乱成一锅粥
用数据说话是各行各业判断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则,然而,在地产业,这一作为基本准则的基石正在动摇。矛盾重重的数据、指标充斥楼市。楼市似乎正在迷失方向。
“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地产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日前国土资源部网站发文指出,“住房过剩反映了供地过多、用地结构失衡的问题。”短短一句话就包括商品房空置率、土地供应、用地结构等多个评判房地产市场的要素。而面对土地供应,大多数开发商却引经据典,持供不应求、“地荒”的观点。国土资源部亦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地荒论”纯属无稽之谈,北京尚有大量存量土地待盘活,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存在“地荒”问题,某些房地产商高声宣扬“地荒论”是别有用心。
“到2005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12亿平方米,空置率已经达到26%,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0%的警戒线。”这是已然见诸各大媒体的报道。然而,不久前,董藩同样以数据回应了各大媒体:“国家统计局计算公式严重失当,按照国外学者的算法,实际空置率不到1%。”
与此同时,业界关于目前北京房价是否过高,关于房价发展趋势的争论也从未休止。有人认为北京的房价属正常上涨,房价还将继续上涨,但更多的人认为北京房价过高,已经达到承受的极限。而判断房价高低的合理指标究竟何在?
不少老百姓表示,购房之前都喜欢关注媒体报道,上政府官方网站看看相关政策及统计数据,但反而越看越糊涂,各部门的统计数据不一致,有的统计数字与自己感受到的实际情况不一致。
市场上空置房到底是多还是少?土地供应量到底充足还是紧缺?房价涨幅到底涨了还是跌了?在各种各样的指标与数据中,糊涂的不仅仅是老百姓!
地产指标缘何迷失?
掌握客观准确的数据,是认清市场,分析市场并出台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为何人们会迷失在“指标”当中?为何难以得到正确的指导方向?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指出,房地产的基本数据指标应包括政策信息、法规信息和统计信息。而其共同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政出多门”、“数出多门”,法规政策的不一致、统计数据的反差,让受众迷失了方向。
他表示,中国的房地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此前没有该产业统计数据,现在用的统计数据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以基本建设为基础的统计数据。统计过程中,存在统计口径混乱、统计范围不明确等问题,导致数据不准确、不全面。
2006年1月19日市建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和市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的2005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报告:“截至2005年底,全市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住宅面积为252.6万平方米,涨幅为11.4%,占全部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的66.4%。”
记者打电话到市建委和统计局咨询,结果都表示由于空置房概念不明确,所以拒绝对此发表看法。相关专家表示,虽然各部委联合发布数据避免了统计数据冲突的现象,但只有改进统计方法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在这一条统计报告中,没有明确何为空置房,“空置一年以上”的起算点是什么时候也未明确,因而信息传达模糊。
同时,报告还指出:“2005年全市商品住宅期房预售平均价格6725元/平方米,比上年上涨了1083元/平方米,涨幅为19.2%;其中普通商品住宅6721元/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普通住宅”指的是哪类物业并未明确,并且普通商品住宅期房均价比全市商品住宅期房均价仅低4元/平方米。
据《数据》杂志报道,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生产投资价格处副处长胡修府指出,市场信息混乱的问题不仅出在统计数字本身上,而有更深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