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政策受社会经济冲击激烈,一松就乱,一紧就死。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拉动经济、加速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序低效的土地扩张给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有关部门又不得不紧急刹车,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可一刀切的结果,又容易捆住一些真正需要土地的城市和企业的手脚,阻碍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每次土地政策宽松的结果,都伴随着生态的破坏,每次土地政策紧缩的结果,都伴随着经济的紧缩,随之而来的又是政策的松绑和更大的生态破坏,给社会发展带来硬伤。
其实,土地不是一种单一物理属性的商品,而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很多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人文生态服务功能。土地问题不仅是耕地数量的下降和食物安全的农业问题,更是污染滞留、景观破碎、结构板结和功能退化的人居生态健康和区域生态安全问题。
科学的土地利用有赖于对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间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统筹规划及综合管理,需要变土地的单目标地籍管理为多目标的复合生态管理,变“最严格的土地数量管理”为“最有活力的土地功能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1.变土地数量的源头控制为土地功能的全过程监理。土地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源头的土地审批和建设用地的数量控制上,而要深入监控土地利用的全过程,系统审计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效,统筹管理土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服务功能。
2.变土地管理主客体间的“猫鼠”关系为“鱼水”关系。土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放水养鱼”使“鱼肥水清”而不是“竭池困鱼”,要变控制性的围堵惩罚为诱导性的疏导激励。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快速期,应将土地规划与管理作为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自然保护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3.从基本农田保护到城市基本生态用地保护。城市基本生态用地是市区和城近郊为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所必需的供给、支持、流通、调节、孕育等基本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小用地,包括城市水源涵养与城市湿地、城市农林业与园林绿地、城市高压走廊、气热管网和交通用地、城市废弃物处置消纳网络、城市洪涝灾害缓冲地和必要的空旷地,必须予以重点保护,严禁占用。
4.从土地平面结构的资源管理到土地立体空间的生态建设。在抓紧土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同时,要鼓励对地下、屋顶和立面空间的立体开发,拓展和创建人工生态系统。
5.变建设性用地的一次性数量审批为全部经济和生态用地的经常性生态审计。土地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应从传统的物理环境因子评价转向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系统评价。政府部门可以把监管工作交给专业公司去承担,实行终身问责制,并通过行政指导和社会监督去确保其结果的公正性,以减少政府的负担。
另外,目前各级城市有关负责人工作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土地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五个统筹的推行。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各级领导真正把土地的生态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