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特区内的土地供应将重新开闸,消息一出,业界顿起波澜。此举能够缓解供求紧张的状况吗?本人认为,其作用可能不会立竿见影。
第一,开闸有作用,但是作用可能不会很大。近两年来,关内土地供应叫停,红灯频频闪亮,成就了深圳楼市高价的不二由头。因为“稀缺”啊、“绝版”啊,所谓“地荒”酿成心慌,于是乎楼价飙升,就是有理。也有人问,开发商暴利的帽子未摘,再喂甜食,能够满足食之无厌的胃口吗?民间有句俗语,“烂雪填井”,就是这样的道理。再说,抱薪救火,弄得不好,放大了一点供应量,正好助其腾腾烈焰,也未可知。这种担心,也许过虑了,但是,你不能不允许人家担忧。
第二,马上开闸,不是时候。尚未过去的2005年,是个“政策年”。“金牌”道道,效应如何,尚在不断验证之中。上海的房价是降了一些。央视记者的报道说,上海正在打折卖房,而深圳却是一改稳健姿态,特别的火爆起来。业界当中,欢喜不迭数银子的固然大把都是,但是频频摇头、连称看不懂的也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投资人等乐不可支,普通置业者的怨声载道。总之,新政的药方究竟是否对症,上上下下,不能算是有了定论。这个时候立即开闸,是试用新方,还是将就施药?姑且不能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是如果不破解深圳房地产运行机制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肯认真盘点目前可供开发土地的存量,不去科学界定即将放量土地的开发用途,无疑是顺应了某些层面最希望满足的需求,是喂了一枚不小的“欢喜果”。而且,人家还会得意洋洋的说,你要稳定房价吗?给我批地来!恐怕此后的“抗药性”还要大得吓人啊。
第三,开闸放量之后,谁握有话事权?好像是政府,因为只有政府可以决定开闸还是关闸。但是,到时候的结果,大概就未必了。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虽然不敢说,让人每每难以读懂的现实,已经不幸的证明了易宪容博士的论断:“房地产正在要挟中国经济”,但是,在调控之后反而楼价大升的深圳,即将出台开闸供应的土地政策,至少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号:政府的话事权比较被动。你听听各式专家权威包括媒体在内的许多声音,所有楼价飙升的症结,都在于给发展商盖房子的土地少了!设想一下,土地放量之后,你会天真的以为,这下可以多盖一点满足低收入人士需求的房子,或者,可以平抑房价了吧?肯定错了!“浪费土地资源”,“降低城市品位”,“折损土地价值”……这样一类的帽子在等着哪。最近一家媒体发了专访文章,中国房地产的大佬任志强先生还是豪气干云的宣布:我只为富人盖房子!不管你听了之后产生什么感觉,那种握有话事权的优越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一切关于土地放量之后房价下降的美好想像,暂请收起!
所以,话说到底,目前整个中国房地产运行的模式如果没有大的调整,仅仅是放多一些土地出来,无异于扬汤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