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针对珠三角房价上涨 请以“务实”姿态未雨绸缪

2005年11月25日 13:41:45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会否有200亿元资金流入珠三角?广深两地会否重步京沪楼价暴涨的后尘?楼市真的已经是脱缰野马,任谁都阻挡不住?本报2005年11月5日《200亿资金奔袭珠三角深圳房产开始疯狂》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华南地区社会各界大规模的争论和思考。

  具体争论和思辨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从一些媒体论点来看,大抵的结论为珠三角楼市现在还很健康,特别是广州很难炒起来,无须杞人忧天。而深圳、广州楼价上涨现仍处于合理幅度,市区土地和楼盘供应将持续减少,未来楼价仍有升值空间,市民无须持币观望等等。

  有道是,未雨绸缪;又有语焉,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我们反思几个大城市楼价狂飙,并由此引发众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所有关心思考楼市问题的人,包括参与争论的各界,都认同于及早防范,理性引导,未雨绸缪,政府应积极有为的共识。

  然而,或许因为华南楼市的多年平稳让身处此地的人们,不能感同身受于楼价暴涨带来的切身苦楚;或者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开始对曾经的痛楚反思和无视。

  从2003年起,在广州因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楼市大幅降温而变得谨言慎行的港资房企开始大举追加投资。从2004年至今,各类基金、外资房企、商业地产、升价、封盘、投资成为以自住需求为主、价格阴跌不止等成为广州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名词。即使在宏观调控之后,广州、深圳楼价仍然不跌反升,逆市炒楼现象屡见不鲜。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2004年至今,广州乃至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楼价的上升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土地资源供应、政策促进、投资心态提升、外来资金推动、开发商造势等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昔日,外企、港资、各类基金、内地炒楼资金等,对楼价平稳,利润空间不大的华南楼市弃如鸡肋。但当遭遇调控行至中盘,华南楼市俨然最后一片净土,成了“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区域和市场,而开发商前期的造势以及由于土地资源的收缩带来的楼价上升,也令这些外来资本嗅到了新的资本体香。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虽然浮出水面的交易不多,但仅从少数个案及几个主要城市的官方数据分析来看,仅民间投资及海外资金挟来寻找猎物的资金规模就绝对不止200亿。在这种微妙的情势下,再探讨物业的投资动机是用以收租还是用以转手赚取差价已毫无意义。因为在楼价飙升,有丰厚利润可图的情况下,自住、收租种种需求一样都会转化为炒楼的行为,并最终大力助长投资市场的形成,这是我们可以判断的定律。这种先例在长三角楼市早已屡见不鲜。

  另外,在合力作用下飙升的珠三角楼价,让不少开发商在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实,提振了他们与市场博弈的胆气和豪情,并虚幻了他们的市场感觉和判断,于是,大力涨价也有了十足的底气,而小市民的跟风入市则可谓与开发商玩起了“斗傻游戏”。所谓“斗傻”,就是认为开发商以为小市民会很傻,无论自己提价到什么程度,后者都愿意咬牙接受。想做投资者的小市民以为有人会比自己更傻,会愿意以更高的价钱接自己手上的货。如果投资者有一天发现,“傻子”已不复见,“最傻”的原来是自己,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了。犹记在2003年,广州天河南二路、五羊新城众多外表残旧的单体高层在二手市场上叫价为4500元/平方米左右,而他们都是在1997年港资开发商在广州地产开发潮中以高达万元的单价卖出。时至今日虽大市向好,这些旧式电梯楼回升至5000元/平方米,但业主无论如何也无法卖出昔年的价格。

  境外热钱注入房地产并与本土投机资本遥相呼应,成为眼下珠三角楼市反复的背后动因。即使他们的投资看上去是如何地合规合矩,无可指责,也无法回避他们在与主管部门和市场进行利益博弈的实质。而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现象,“不在萧墙之外,而在萧墙之内”,在于我们的政策本身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给投机者留有空子可钻。所以,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抑或媒体,都应该高度警惕,对“热钱炒房”与“逆市炒房”的苗头及时、主动、有力地予以反击。

  所谓防微杜渐,总比亡羊补牢要来得“务实”!而“务实”,本应为华南本域最核心之精髓和竞争力。

  这其中,政府的理性判断和及早动作,媒体的客观引导并尊重读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清醒的判断和对未来的合理预估,都应该是当下急需的“务实”之举。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