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房源积压多降价也无用 上海楼市深陷囚徒困境

2005年11月01日 15:20:06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章魁波字体:【大】【中】【小】
简介:

  “年内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主管在谈及今年“最后的行情”时,显得有些颓然。

  九月、十月,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个传统的“秋收”季节。然而2005年,上海楼市“失去”了这个季节。开发商年关还钱的财务压力与日俱增,如果不能抓住2005年“最后的机会”,明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淡季又转眼将至。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九月迷信、十月危机”

  市场反应:供应洪峰不可阻挡,成交量与新房上市量不成比例,房源越积越多;市场患上了典型的降价“依赖症”,在“刺激——反应”周期中,降价指针“戳一下,行情就动一下,不戳不动。”

  “在这时候,连降价都不管用。”中星集团的一位销售负责人这样评说眼下上海的楼市行情。

  中星是上海的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前些时,它与另一家大开发商大华,曾因彼此新开的楼盘位置相近而来了一场“价格肉搏”。但最后,结果让两家企业都大失所望。尽管降价的前几天吸引了一些购买者,一轮热潮过后,留下的仍是大片的空房,在蜗牛爬行的销售速度中,进入漫长等待的煎熬期。

  “如果有人能在年底前帮我完成新推楼盘6成的销售率,我聘他(她)做销售经理;要是能百分之百售出,我让他做副总!”另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充满焦虑地许诺。其实,他知道,这样的许诺是无法兑现的支票,因为假设的前提在现在的行情下,几乎没有成就的可能。

  五年来,“金九银十”见证了上海房地产市场激情燃烧的历史,成为旺销的代名词。早在今年七、八月份,不少开发商就放出风声:“金九银十”之际会是上海楼市的反弹之时。

  然而,今夕何夕?“九月迷信”并未能迎来行情“解放”。当下的真实情况是:新房上市量井喷、成交量小涨、待售房越积越多、价格普跌。

  自9月份第二周起,上海住宅新增供应持续放量,从28万平方米一路狂飙,第三周达40万平方米,第四周突破100万平方米;10月份第一周的上市量升至120万平方米。5个多月来捂盘不动的开发商再也坐不住了,新盘上市井喷之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地区的住宅楼盘开发商都开始启动各种降价促销手段,普通住宅价格9月份逐周下跌。

  据官方网站“网上房地产”统计,截至10月27日,全上海可售新房超过1770万平方米。按照日均600套的目前最高成交速度,仅消化存量就得持续11个月。如果考虑新增量,可能还要延长6个月。易居中国房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指出,其中南汇、徐汇、黄浦等区的销售压力最大,市场积压的可售量按现在的销售速度,约要3年时间才能消化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成交的一手住宅中,尚有大量政策性房源消费“托底”。上半年,上海推出1000万平方米为重大工程动迁配套的商品房和1000万平方米定向供应的中低价房。眼下,这两大房源开始大规模投放市场,并被定向消费。而这类政策性房源和纯粹市场房之间,好比是“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关系。在9月份成交的商品房中,动迁房及配套商品房占到23%;截至10月27日,在今年累计成交的1233万平方米的普通住宅中,配套住宅达到448万平方米,占1/3强。

  10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9月份,上海房价下降了1.2%,降幅最大。这是继8月份之后,上海再次成为全国房价环比降幅最大的城市,继续“领跌全国楼市”。

  而此前一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开的“三季度本市企业景气调查分析”显示,上海市房地产企业家信心指数已跌破90点,跌到1999年的“低谷”。

  四个“囚徒”,三种博弈

  房地产困局已然形成:买方、卖方、银行甚至政府,都处于“囚徒困境”之中。

  买方继续看跌观望,根本不买卖方“挤牙膏似的降价试探”的账;而卖方担心“底步究竟在哪里?”,仍不愿看到价格雪崩,还在作殊死较量。在这个房地产困局中,买方、卖方、银行甚至政府,都处于“囚徒困境”之中,在作不同的博弈。中国指数研究院在10月初上海秋季房展会上的一项调查显示,59%的人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将保持房价继续小幅下跌的走势,12%认为上海房价将出现大跌,6%的人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僵持状态,另有13%的人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势说不清楚,只有10%的看涨。由此可见,当前购房者对上海楼市的看空比例之高。分析师张志杰说,这表明购房者的观望态度仍将不减,房价回调的压力在继续放大。

  在开发商一面,眼下资金链普遍绷紧,融资压力空前。“东风不予周郎便”——这一回与去年明显不同,时间不再站在开发商一边。低迷楼市拖得越久,积累下来的新房越多,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越大。进入10月,银行已开始催帐。近期,针对房地产企业的大额授信已基本停止;即使在授信额度内的放贷,抵押、担保等方面的限制从严。此前,建行、农行、交行上海分行都曾表示,只愿对年度销量排名前50强的房地产企业贷款。一方面是融资受阻,另一方面支出却提前到来。下半年以来,建筑公司普遍要求开发商在项目进展到一半的时候,须支付30%以上的工程款,水泥等大部分原材料企业则要求带现金提货。而在去年房地产行业火爆时,建材费用全由建筑公司事先垫付,等到项目预售,开发商拿到购房人的钱时,才支付给建筑商。

  急需资金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寻找出路。除了少部分优质企业能获得海外基金、信托等条件苛刻的援手外,大多数房企只得走非正常渠道:或通过银行居间“委托贷款”,以15%到18%的高额年利率向一些有余钱的国企借贷,有些利率甚至高达30%;或是以内部信托的形式,以支付高收益率为诱饵,向公司内部员工快速融资;或是直接忍痛“割肉”,向外转让部分股份、房产,来换取一定的资金。但他们就是不愿大幅降价,仍在博弈后市,以图硬撑之后,能够“重拾旧山河”。一位评论人士指出:“如此赌徒心态,让人们看到房地产商们对曾经的暴利是如何地不忍放弃。”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 昵称:
  • 验证码:
推荐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