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增加供给,控制需求”是讲房产政策的人嘴里常叨唠的一句话。“增加供给”似乎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但要提起“控制需求”就有点犯众怒了,因为这好像等于说是“不让什么人买房”,让人联想到某某开发商的狂言:“让富人住进城,让穷人搬出去”。市场上人声鼎沸,吵得不可开交,也总该冷静下来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房住,
不能再拖下去,让贫富进一步分化。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让穷人和富人各得其所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中国经济时报本期推出“构建住房梯度供需结构问题调查”一组报道,就是希望引发人们对中国住房问题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民粹主义的情绪冲动,以有利于推动公共住房制度的建立和供需结构的改善。促进多元化住房格局的形成,为住房的梯级供给和消费做好准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首先把穷人的问题解决好。这也许是当前解决10多亿人口住房困局的一种现实选择。
-构建住房梯级供需结构问题调查之一-见习记者谢丽佳
廉租户遭遇补贴“缩水”
北京宣武区响鼓胡同3号,张秀荣的家就藏在院子的旮旯里——6平米的平房就是她和女儿的栖身之所,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只留给母女俩一条狭小的过道。
“如果我能领到全额租房补贴,就可以租到稍微宽敞点的平房,应该可以再添一个小饭桌。”张秀荣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己属于无房户,完全可以申请到全额租房补贴,但其户口所在的陶然亭房管所扣除了她7平米的租房补贴。
1999年,与丈夫离异并独自抚养女儿的母亲张秀荣,在历经7次搬家后,已经囊空如洗,再也无力负担越来越高涨的租房费用。最后,张秀荣只得硬着头皮求助朋友收容。
2001年12月28日,张秀荣的“归宿”出现了一线转机。她从朋友那里打听到自己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于是兴冲冲地到陶然亭房管所提出申请。
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张秀荣母女俩的家庭月租金补贴=【租金补贴标准(25元)×家庭应享受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积(10平方米)—租住公有住房的面积或者个人私有住房的面积(0)】×人口(2),应为500元,但所里工作人员坚持扣除张秀荣在朋友家借住的面积,并要求她出具朋友的房契。
“别人怎么会把家里的房契给我啊?那又不是我的房。”张秀荣告诉记者,最后,那位工作人员让她自己估计一下借住房屋的面积,她提出的3平米被该工作人员否定后,为了能够顺利通过申请,她听从一位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建议填下了7平米。
“那时马上就要电视摇号了,而且也快到春节,我只想尽快找个落脚的地方,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也只能委曲求全。”张秀荣回忆,当时母女俩仅有的固定收入是每月580元的低保,生活已经非常拮据,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贴租房子,因此只能按照325元的廉租补贴寻找房子。
经过四处打听,她终于找到了这间6平米的平房。325元的租金由房管所每月打入房东的银行帐户,去年北京市每平米廉租补贴涨为30元,张秀荣每月可以享受到390元的补贴,这间房子的租金也随之涨到3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