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温州淘房网 > 温州楼市 > 温州本地楼市  > 正文

老城区的人文坐标

2012年07月11日 10:11:11 来源:温州都市报 查看评论

  信河街

  石坦巷。这里曾经是府学所在地,文风鼎盛,名师云集。张棡,字震轩,号公式隐园居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世居瑞安场桥,精研古文辞,应招为孙太仆家塾,课余常与太仆之子仲容谈论文史,间至玉海楼,得通诵孙氏史记笔札。光绪廿八年(1902),仲容创办瑞安中学,张棡应聘任教文史,不久转任府学教席,从教凡40年。

  刘绍宽,平阳人,光绪廿九年(1903)入上海震旦学院就学于马相伯,次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写成《东瀛观学记》。任永嘉县中学堂教习、温州府中学堂监督;朱眉山,富阳人,光绪进士,永嘉知县,瓯隐社员,在温从教30年,影响一代学风。

  游宅,在近现代温州颇具人气。游任逵,瑞安莘塍人,生于民国6年(1907),1936考入北大历史系,翌年秋迁校云南,毕业时得赵元任和罗常培赞赏,曾留校任教。抗战后期,乃返乡谋生。他在温师院开设的文学史讲座,不仅史料翔实,见解独到,观点鲜明,而且语言风趣,连非文科学生也爱听。他的大哥游任远,南开大学毕业,留学日本京都医科大学,回国后任职于国民政府,精通英语日语翻译,上世纪50年代初在温州医界建立细菌学与显微镜外科,逝世时年仅58岁。弟弟游任遂,中学教师退休,今年已94岁,著有《杂草集》、《百草集》、《涵容斋文选》等书,内容涉及文史轶闻、乡风民俗、挚友旧事,人生感悟。游家有三姊妹:游丹雏、游瑶瑶、游瑶英。游丹雏任教于华东师大,擅长古典文学,系戴家祥夫人。游汝杰,复旦大学语言所教授,旧居现址在五马街“游裕生”。

  信河街松台山麓,诗人王敬身之寓。抗战时王敬身随教育部考试院辗转河南、陕西。为研究儒学,他又告别家庭,由秦入川,在乐山复性书院研习文史哲,与马一浮唱和诗作甚多。回到温州与梅冷生主盟东山诗坛。

  蝉街

  蝉街。方介堪,光绪27年(1901)出生,幼时得篆刻家谢磊明、书法家马公愚指导,又随邑绅吕文起赴沪,师事赵叔孺,又在上海西泠印社获见丁辅之、王福庵等沪上名家,认识了经亨颐、柳亚子、何香凝、刘海粟,受聘上海美专,主讲书法篆刻。上世纪50年代初任温州文管会副主任。八十寿诞时特请台北张大千绘制巨幅泼墨山水,心中感奋不能自已,乃赋诗曰:“云山千万叠,展对新画图;嗟彼远方人,何日赋归欤。”

  笔者曾于上世纪年代初一个春光明媚的暖冬,陪同林树中教授去见方介堪老人。这是一座青砖门台的老屋,门口蹲着一对青石狻猊,封闭的围墙,典型的三退式四合院。老人住在第三退厢房的阁楼里。阁楼虽小却窗明几净。我看了不少各地为贺寿寄来的书画佳作,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张大千山水。两位世纪老人的交谊,预示着海峡坚冰已经打破,两岸民间交流渐渐开始。小小的阁楼,漾溢着春天的气息。

  上海美专早期学生孙孟昭,长期从教,人很和蔼。她就住在蝉街一条叫全坊巷的弄堂里,弄堂窄窄的,屋子矮矮的。孙孟昭喜画子鲚、鳜鱼、梭子蟹、瓯柑、杨梅,也画知了、麻雀等小鸟昆虫。88岁那年,她说要给我画几只吃谷唧儿(即麻雀),我终没好意思去拿。如今全坊巷的故居全消失了,可她还留在我的心中。

  府前

  广场路,晚清温州府治所在。林鹍翔,江苏吴兴人,民国10年(1921)任温州道尹,创瓯社,倡导温州诗词之风。广场后巷,温州六中的教工宿舍,曾经居住过两位画家:戴学正和徐启雄。戴学正号云叟,别署涩柿斋。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笔者不久前在一家画廊见到戴学正于丁巳所作的《诗稿横卷》,那年早春,他偕王德惠、陈知寥束装启行,道经雁荡、临海、天台、翁山、四明、山阴等地,作画之余,更诌得小诗数首,聊以志历览之慨尔。徐启雄那时刚从人民日报社下放到家乡,在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任画师。一方面是与妻子团聚,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极左思潮使然。他的《苗家新嫁娘》、《壮家姐妹》既给他带来了荣誉,也给他带来了祸害。

  鼓楼下。严琴隐,瓯社社员,浙江文史馆员。早期温州图书馆馆长。道司前,府前街的一条弄堂,文史学者梅冷生故宅。梅冷生名雨清号劲风,生于光绪廿二年(1896)。少年时就与夏承焘、陈仲陶组织慎社。这是一个文学社团,以文章气节相砥砺。抗战时他主持籀园图书馆,广泛征集民间私藏。搜残访佚,高纂雪钞,历时两稔,整理出版乡贤遗著400余种。1976年逝世。

  县前

  高盈里,原11号门牌为谷超豪旧居,现被整体迁移至白鹿洲公园。谷超豪,民国15年(1926)出生,著名数学家,先后担任中科大校长、复旦数学研究所所长。同住高盈里的胡今虚先生,民国4年(1915)出生,未足19岁就写信给鲁迅,与他讨论文学问题。这样的讨论持续了两年时间,鲁迅曾给他回了7封信。

  与高盈里紧挨着的兴文里,地处华盖山脚,住着诗人吴鹭山。吴鹭山,乐清虹桥人,生于宣统二年(1910),1952年由夏承焘推荐至浙江师范学院任教。1958年“反右”时,因被打成右派遣返原籍虹桥埭下村。乡居间,常于辍耕之余,以络麻梗在田垄上摆八卦,研究周易,自喻“平生专壑心,一笑藏山契,台荡可卧游,何恨匏瓜系”。在含辛茹苦岁月里,撰写了《周易学》、《读庄十札》、《读陶丛札》、《杜诗论丛》、《陆游诗萃》、《苏轼诗选注》、《光风楼诗词》、《光风楼随笔》和《王梅溪诗文及年谱》等多部书稿,其胸怀之坦荡,可比天台雁荡。他的家书,隐隐透露出自身境况的凄苦:“妇愁长贫儿失学,亲朋不寄一行书”;“只因短帽与时乖,那堪长袖当筵舞”;“峨峨皂帽人应怪,不向炎风向逆风”。“文革”时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趋炎附势,以今人之思想强加于古人,而鹭山则针锋相对,秉笔直书,一连写了三评郭沫若说杜诗,以缜密的考辨,纠正了学术研究中的极左思潮。1986年岁末,鹭山先生病逝寓中,享年76岁。从他晚年自乡间迁居城里算起,只住了3年。

  县前头,有老报人汪远涵宅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汪远涵曾是浙江《东南日报》总编辑,与通俗作家金庸交往甚深。当年金庸的英语水平不错,就请他翻译国外新闻。汪远涵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说他行文流利,下笔不假思索。而在金庸眼中,汪则是个好好先生,谦和平易。他们曾同在杭州天香楼喝陈年花雕,以鲥鱼佐酒,所以四十年后他在给汪远涵的信中说:“记得吾公喜食鲥鱼,鲥鱼初上市时,辄先尝鲜。现在香港食此鱼时,每每忆及。”旅居美国的国学专家徐复观也常与之通讯。

[编辑: 李茜茜]
关键词:温州 城市 规划
转发到:温网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温州网保持中立。